】 【打 印】 
如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圈
http://www.crntt.hk   2020-09-15 07:53:21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創新生態圈通常以機構和平台為載體,通過整合多種創新資源,形成基於若干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載體,並借助產業鏈、創新鏈與價值鏈等構成協同互補和共生作用的體系。

  廣州日報發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教授林先揚文章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研發、轉化能力不俗,擁有200多萬在校大學生,2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4.6萬家高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如何以創新生態圈集聚更多的創新資源,培育更強的創新能力,打造更高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提質擴容增效發展的核心命題。

  文章提出,助力構建中國特色區域創新方案。全球大部分的大灣區都是國家實力的代表,也是全球重要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它們不僅在創新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走在前列,而且在創新產業的發展上都具有競爭力。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比其他大灣區更健全的人才、資金、政策和供應鏈基礎,但相對欠缺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圈。我們需要一個綜合的視角,在粵港澳大灣區構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灣區創新發展新方案。並探索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聚合更多創新資源並深度開發與利用,實現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成為重大的中國特色創新方案的試驗區與示範區。

  助力參與全球中高端競爭。全球大灣區發展將從區域中心節點功能演進為真正意義上的整合功能,科技創新成為主導功能,並推動功能轉型升級,這也意味著全球大灣區發展進入4.0創新發展階段,也是最具創造性的發展階段。國外大灣區創新生態圈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內部要素的關聯互動以及本身與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粵澳港大灣區要強化謀劃和布局創新生態圈所需要的產業空間與平台建設,引領中國產業參與全球中高端競爭。因此,要創新跨地區的科技創新制度建設,促進海內外人才、資金與技術等便捷流動。同時,以示範發展與對外開放發展的功能引導高中端產業與空間的深度融合與提升。

  助力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相對完備,產業集群效應相對突出,這些年也不斷通過三地在科技創新發展的人才供給與交流、平台共建與共享、相關政策出台與支撐等促進科技深度合作與發展。在此基礎上,建設創新生態圈有利於整個大灣區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能夠促進更多的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加速灣區內部產業鏈、創新鏈與價值鏈的融合發展。要注重創新生態圈核心企業與獨角獸企業的培育與引進,構建多類型、多體系、多維度的創新網絡,努力發展成為集科技-產業-金融-人文等多位一體的複合型灣區。

  助力整合與利用內外高端資源。創新生態圈建設需要通過內外部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來獲得更靈活的市場制度,並以激活創新主體為重點,突破區域的界限從全球空間範圍內掌控和利用資源,搶占產業創新高地,提升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和全球影響力。粵港澳大灣區以全球市場為導向推動城市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形成新的發展動力。應基於現有的產業與科技基礎,在內外合作上加大與國際資源鏈接及共享,形成更多的資源匯集與利用,進一步提升對現代產業體系的創新資源利用。

  助力提升與優化要素空間組合。基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圈要素架構的思考,有必要從創新環境、創新空間、創新載體、創新機制、創新模式等角度深入創新生態圈生成規律,特別是基於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流動的特點提出發展要素變化特征。粵港澳大灣區的各類科技人才、科研校所、技術中心、資本機構、重大科技設施、實驗室、政務服務環境、社會環境等要素空間的組合是創新生態圈的重要支持力量,需要以要素和機制為基礎,結合整個大灣區發展的變化趨勢與要求,提出相應的資金、財政、稅務、人才、土地、產業政策等配套體系,還需要包括教育、生態、健康、醫療、休閑、交通等公共配套設施體系的建立,為整個灣區企業與人才提供更為高質量的保障,共同推動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促進創新生態圈持續發展。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