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北一女老師、“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9月12日電(記者 倪鴻祥)台灣108課綱國二歷史課本中國史大刪減且併入東亞史,前北一女老師、“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十幾年提出課綱“去中化”的質疑會被嗆“不要政治化思考”,可是到今天再問大家的看法,沒人會否認就是“去中化”;因為民間看這個趨勢實在太明顯、太清楚,都知道歷史課本簡化得太不合理了。
段心儀表示,過去國中老師都避談政治,對108課綱甚少發表看法,所以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高中課綱的問題上,但這次有國中老師投書,國二歷史課本的問題才引起注意。
段心儀告訴中評社,如果想要挽救歷史課本“去中化”的問題,方法有三:
第一、只有考題會決定老師上課方向,所以不管課本怎麼編、怎麼教,只要考題需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才能作答的話,老師一定拚了命也會教,而且學生家長還會認為這是應該的、是對的,不會認為老師沒按課本內容教課是錯的。
第二、里辦公室或鄉鎮辦公室可以找退休歷史教師開辦歷史小學堂,去講學校不教的中國史,因為只要考題取向中國歷史內容,社會各界都會想辦法補救學校不教的中國歷史。
第三、可從手遊加進有趣的歷史有獎問答,讓學生們透過手機遊戲問答了解中國歷史。
段心儀向中評社表示,十幾年前提出課綱“去中化”的質疑時會被嗆“不要政治化思考”,可是到今天再問大家的看法,沒人會否認“去中化”;因為“教育部”雖然會否認,還會講一堆合理的理由,但民間看這個趨勢實在太明顯、太清楚,都知道歷史課本簡化的太不合理了。
她指出,基本上,每個科目有它不同的特色,數學可能是主題式的,地理是以空間為主軸,歷史應該是以時間軌跡為主軸的科目,其次是人物;歷史要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拆解時間來談?通常是已經累積了深厚的底蘊與基礎之後,接著才可以用主題式的方式拚湊組合,讓學生產生不同的想像空間。
她強調,今天的狀況是小學已經不教中國史了,只講台灣的歷史、地理及公民。國中108課綱仍將歷史、地理、公民三合一成為社會科領域,但國一教台灣史,國二將中國史併入到東亞史,又只有一個學期、一星期改成一堂課、一學分,這個課本裡除了中國史又要提到東亞移民史,這樣的中國史當然得縮減,而沒有三國史、沒有唐玄宗、楊玉環、安史之亂不足為奇,沒有完整的歷史時序、也沒有歷史人物,讓歷史老師連提歷史人物講故事都沒辦法提。
段心儀認為,學生在小學的時候沒唸中國史,已經對中國史不熟了,國二又要唸這個大幅刪減的中國史還是併在東亞史裡,當然也會混淆,編課本的教授、授課的歷史老師也都感到無奈,因為必須按課綱內容編課本、教歷史,所以包括學生、編課本的教授、授課的歷史老師全成了108課綱的白老鼠。
段心儀表示,歷史課本“去中化” 而著重台灣史,當然會影響學生的民族認同。一般而言,認同是從孩子一出生在家庭耳濡目染就開始建立了,但這是家族的認同,進了小學就開始逐漸建構民族認同與國族認同,而孩子在學校裡能否被認同、接納,對孩子而言很重要,所以當“台獨”意識存在課本裡,“台獨”言論興起,孩子怕被排擠,可能選擇從眾,觀念也傾向“台獨”。老師上課想講實話也不敢,因為學生隨時錄影老師的講話,一不爽就向學校或“教育部”檢舉,所以老師就不喜歡碰政治,照本宣科最安全,這是老師無奈之處。
段心儀,曾任教國中20年、高中20年,前北一女老師,曾任余光中散文獎主辦人、部編本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編輯委員和編審委員、“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文化中國論壇執行長等,現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