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5日電/保居民就業,是“六保”的底線、“六穩”的關鍵,也是統籌“六穩”“六保”工作的重要基礎。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六保’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保證”“要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對進一步做好保居民就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經濟日報發表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研究員趙紀萍文章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就業工作。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大、靶向准的援企穩崗措施,就業優先政策成效顯著。但也要看到,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保居民就業工作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需理清思路、抓住關鍵、系統謀劃,精准發力。
文章提出,首先,精准施策保市場主體平穩運行。市場主體是經濟運行最基本的單位。中國各類市場主體超過一億戶,是承載居民就業的基本面,可以說,保市場主體就是在保就業、保民生。長期來看,我們要更好地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才能激發推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更好地為保居民就業提供支撐。當前,關鍵是要針對不同行業和企業的特點,因時因勢精准落實各項紓難解困、援企穩崗的政策措施。
一是精准分析各類市場主體受疫情影響的具體情況,以“穩大、保小、扶新”為原則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高大型企業的支柱帶動作用,推動其轉型升級,加大新產品開發和新市場開拓的力度;增強中小微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支持政策要突出救急紓困;扶持成長型企業加快發展壯大,推動各類市場主體互促共生、協調聯動、健康發展。
二是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機制,因時因地因企制宜,推動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加快向新領域聚集,尤其是要完善金融要素保障。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應把保市場主體作為優先選項,在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持續增加的同時,重點解決好銀企互信問題、融資成本問題、中小企業授信問題、債務風險問題等,組織實施好逆周期調節,保持合理寬裕的流動性和穩定寬鬆的金融環境,加大對“無還本續貸”“銀稅互動”“應急轉貸”等政策的解讀和推廣力度,努力為小微企業、科創企業“雪中送炭”。
三是精准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在確保現有政策落地見效的基礎上,研究如何引導土地、勞動力、金融資源、科創資源等向最具活力的市場主體傾斜,推動生產率提升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預防和減少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條件下可能會短時出現的資源配置扭曲問題。
其次,精准施策保障重點群體就業。保居民就業的關鍵是聚焦重點群體,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的就業工作,針對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精准施策。
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重在精准對接國家就業優先政策。一方面,深入挖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造的就業機會,用好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就業等優惠政策,支持畢業生以新就業形態、靈活多樣的方式實現多元化就業;另一方面,貫徹落實鼓勵基層就業的相關政策,實施好“特崗計劃”等項目,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和脫貧攻堅一線就業創業。同時,精准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加強個性化指導,通過建設“互聯網+就業”智慧平台,聯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多渠道開展網上校園招聘活動,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在重點區域、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要領域加強人才供需對接,為高校畢業生精准推送政策、崗位和求職技能指導等,引導他們合理調整就業預期、找准職業定位。
做好農民工和貧困地區勞動者的就業工作,要精准實施因人分類幫扶的相關政策。加強跨區域勞務協作,發揮人力資源機構的市場優勢,精准引導農民工有序轉移就業;實施農業基礎設施項目,扶持創業帶動就業,根據實際情況精准發掘當地就業崗位,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規模。
做好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工作,需標本兼治。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立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幫扶長效機制等措施,切實解決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圍繞就業困難群體學歷及年齡特點,結合其技能提升意願及就業訴求,開展全方位、靶向式的精准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困難群體的自主就業創業能力;立足長遠制定促進就業的專項規劃和行動計劃,完善就業服務、提供就業援助、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逐步形成穩就業的長效機制。
再次,精准施策激發數字經濟促就業的潛能。當前,做好促就業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精准發掘數字經濟擴大就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潛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電商網購、在線服務等新業態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繼續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一方面,要推動數字經濟更好孕育新職業。不斷加大對數字經濟的支持力度,推動以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增加新職業。
另一方面,需精准把脈,破解數字經濟領域的就業結構性矛盾。數字經濟孕育了大量的新崗位、新職業,這些領域的人才供給卻跟不上,就業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如何精准破解這些難題,是激發數字經濟擴大就業潛能的關鍵所在。長期來看,數字經濟不斷發展,將催生對新興領域人才和技術性勞動力的巨大需求,因此要進一步強化數據人才引進、培育的整體規劃和部署,促進人才的高效匯聚和流動,為激發數字經濟擴容就業“蓄水池”打下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