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憑的附加值,到底是多少?
有去國外讀研的同學感慨過:“花了這麼多錢出國讀研,工作薪水還不如本科同學高。”
那麼,留學的價值到底是什麼?顯然不能用自己的留學去跟別人的留守對比,而應該是拿留學的自己,跟假如不留學而留在國內的自己相比——如果沒有出國留學,能獲得什麼樣的機會?相比留學之後,是會更好,還是會更差?這個差值,才是真正的留學附加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回答我們關心的問題:一個文憑的附加值,到底是多少?
也就是說,自己讀了A名牌大學的某專業,跟自己讀了B普通大學的某專業相比,兩者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什麼不同的影響?
這讓筆者想起了已故經濟學家阿蘭·克魯格的一個經典研究。
阿蘭·克魯格是勞動力市場領域的經濟學家,他的興趣之一,是研究學歷對大學生就業“錢景”的影響,即一張文憑到底值多少錢。
去了A學校的學生,跟去了B學校的學生,在起點上就很可能存在系統性的差別。考上北大的學生,跟考取專科的學生,幾年之後他們找到不同的工作,收入存在差距,我們能說原因都歸咎於學校的好壞麼?顯然不能。
那我們怎麼去尋找起點盡量相似,僅僅是大學路徑不同的學生呢?阿蘭·克魯格想到了一個方法。他首先找了一組他任教的哈佛本校的學生,之後又找到了另一組原本被哈佛錄取,但最終沒有選擇接受哈佛的錄取,轉而去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學生。後者教學質量當然不差,但名氣上不及哈佛。
阿蘭·克魯格隨後追蹤了這兩組同一屆、起點基本相同的學生的4年大學成績,畢業後的工作以及3年後的職業晉升。結論是:僅從收入水平上看,這兩組學生沒有任何差別。也就是說文憑的經濟附加值是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