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近一個多月來,中國債券市場迎來一波調整,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4月30日2.5%一路上揚30個基點至6月中旬2.8%左右,主因應是央行沒有放量也沒有降價,引發了各方對中國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取向的廣泛討論。綜合政策總基調、經濟基本面和市場資金面,中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更加注重結構調整,寬鬆方向旨在穩增長、穩就業、穩住實體經濟,後續降准降息仍是政策可選項。
經濟參考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盤古智庫研究員熊園文章分析,複盤央行近期一系列操作,央行連續釋放多重信號:5月22日公布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綜合運用降准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意味著全年貨幣政策將保持寬鬆基調;5月25日央行發文指出“2018年以來央行降准12次,發揮了支持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旨在突出本輪降准持續時間、次數已是歷史之最,後續降准空間可能有限;5月26日央行重啟逆回購100億元但未下調利率,5月至6月共有1.31萬億元逆回購到期,截至6月12日已投放1.31萬億元;6月1日央行創設兩個直達實體經濟工具,預計可支持延期貸款本金3.7萬億元,新發放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1萬億元;近日,監管部門窗口指導股份制銀行,要求至年底前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至年初的三分之二;6月15日央行投放2000億元MLF,而6月共有7400億MLF到期,央行縮量操作且未降價。
文章認為,不難看出,5月以來央行的資金面操作更多的是隨行就市。一方面,利率不動旨在引導銀行間市場利率回歸合意中樞,防止資金套利,壓降銀行間杠杆,另一方面,逆回購和MLF投放旨在對衝逆回購和MLF集中到期,地方債和國債發行繳款,繳稅繳准,季末考核等貨幣需求,維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再結合央行推出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工具以實現精准滴灌,央行重心應是從寬貨幣向寬信用轉變。近段時間以來,中國貨幣政策確實有邊際收緊傾向,但寬鬆總基調並未改變。
展望下半年,中國貨幣政策的可能節奏:短期以放量為主,降准大概率,資金套利緩解之後將再度開啟降息窗口,存款基準利率也有可能調降。其一,6月資金需求較大,但對於央行的流動性投放方式,市場存在分歧。從目標上看,央行一方面繼續壓制套利空間,另一方面希望給實體企業和發債降成本。要實現這兩者共贏,比較合適的方式是鎖短放長並配合窗口指導,比如投放偏長期的逆回購(28天),或者是降准提供長期資金,部分置換到期的MLF。6月15日MLF降息的預期落空之後,降准概率進一步提升,可能時間點在6月末至7月初。其二,儘管15日央行未降低MLF利率,20日LPR仍有一定的降息空間,寬信用之下央行可能會通過窗口指導等方式推動實體融資成本下降。待銀行間利率回歸合意水平,結構性存款規模得到一定壓降,資金套利緩解之後,央行有望開啟新的降息窗口,三四季度MLF降息空間在20BP至30BP。鑒於通脹緩解、銀行淨息差收窄等因素,不排除三季度存款基準利率也有望調降。
文章稱,綜觀最新公布的5月經濟數據,儘管中國經濟延續修復,但修復力度有所放緩,再叠加國內外疫情反覆,中國穩增長穩就業的壓力仍然巨大,在“六穩”“六保”的總要求下,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無疑將進一步加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