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12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表示,有信心壓得住失業浪潮。(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記者 沈而忱)受外圍環境、本地社會事件以及疫情影響,香港的經濟自去年年中開始步入衰退,失業率亦節節攀升。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五月19日發表的統計數字,失業率由2020年一月至三月的4.2%上升至二月至四月的5.2%,大多數行業的失業率均見上升,其中建造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以及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等有明顯的上升。
因應形勢,特區政府推出了逾八百億的“保就業”計畫,向合資格雇主提供工資補貼,讓他們能夠保留他們的員工,減少大規模裁員,讓香港渡過經濟寒冬。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稱,對於保就業計畫充滿信心,相信“可以壓得住這一波失業浪潮”。
據特區政府統計處,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急升至9.0%,為超過十五年來的高位。筆者認為,一方面,香港旅遊業進入“冰封”狀態,沒有訪港旅客消費,且預計短時間內香港“開關”不會實現,旅遊業難以恢復;另一方面,不少香港市民面臨裁員、“無薪假”、減薪的壓力,即使有特區政府的紓困措施加持,但在“時艱”下,市民的消費意願必然偏淡。
港區人大代表葉國謙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香港的倒閉和失業問題,還是要儘快恢復經濟活動。筆者對此深以為然,若是僅僅依靠政府“派糖”、“救火”、“續命”,只可治標不能治本,失業率或尚能穩住,但市民信心從何重振?若要徹底壓住失業浪潮,香港必須盡快恢復社會穩定、盡快展開經濟活動。
誠然,現下疫情全球蔓延,各國暫停發展、“封關”、“封城”屢見不鮮。在此情況下,體量小且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香港該如何轉危為機?筆者認為,大灣區正是香港難得的機遇。大灣區需要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樞紐的香港;反之,香港也需要產業鏈齊全、市場廣闊的大灣區。正如筆者在採訪各位港區人大代表,他們齊齊指出的那樣,香港應發揮自身的優勢,找准自身的定位,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面對經濟下行、失業浪潮,香港須抓住機遇,切不可蹉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