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有利於要素市場化配置
http://www.crntt.hk   2020-05-20 08:07:08
  中評社北京5月20日電/為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中共中央、國務院3月30日發布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的內在要求。此前,人民銀行聯合多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加大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力度。旨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能。針對《意見》相關內容,記者專訪了本報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博士。

  《金融時報》記者:上海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排頭兵,是金融開放的窗口之一,具備建設成為一流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和優勢。為什麼說上海具有建設國際一流金融中心的有利條件?

  宗良:一流國際金融中心通常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高度集中、各類金融市場能自由生存和發展、金融活動與交易更能有效進行的大都市。

  一是地理位置優越。上海位於太平洋西岸,是遠東地區的中心點。首先,從交易時間來看,能夠與倫敦、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構建起24小時無間斷營業交易。其次,上海作為我國重要的港口城市,是我國對外貿易中心和遠東最大的貿易中心之一,國際貿易繁榮,國際交往密切。第三,上海背靠長三角經濟帶,能夠與江浙等經濟強省形成一定的協同優勢和聯動效應。

  二是經濟基礎較為雄厚。作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地區的領軍城市,上海經濟基礎雄厚,產業基礎較為扎實,具有輻射內地、帶動全國的重要作用。上海市經濟發展實力為上海建設成為一流的國際金融中心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是金融中心主體架構完善。第一,金融要素市場齊全,金融產品種類豐富。上海已經形成了一個由債券、股票、保險、貨幣、黃金、外匯、大宗商品、期貨等多種要素構成的現代化金融市場體系,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第二,金融機構聚集,參與主體增多。上海是國內最大的外資金融機構聚集地。第三,金融基礎設施完善並持續優化。上海已初步建立起本外幣、多產品、跨市場的中央對手清算業務體系。

  四是金融業開放水平較高。一方面,上海是我國金融開放的排頭兵,主動提升金融業對外開放速度。相繼推出黃金國際版、滬港通、滬倫通、債券通等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支持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的資金管理中心經批准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不斷放寬外資對金融機構的持股比例限制,拓寬外資機構參與我國金融業的經營範圍等;另一方面,我國金融業主動開放進程穩步推進,效果顯著,獲得了國際的認可。A股先後被納入明晟(MSCI)指數、富時羅素等全球指數,債券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等主流國際指數,人民幣價格形成功能不斷增強。

  《金融時報》記者:未來一段時間是否是建設金融中心的最佳時間窗口?新時期上海建設國際一流金融中心有哪些重要機遇?

  宗良:近年來,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影響力得到多維度、全方位的提升,最新發布的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27)顯示,上海已超越香港,上升至第四位。未來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空間巨大,上海建設一流國際性金融中心面臨重大機遇。應抓住機遇,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其一,疫情衝擊下的國際金融中心競爭格局正在變化。從全球政治經濟環境來看,英國脫歐、美國貿易保護等逆全球化政策會在一定程度上衝擊倫敦和紐約兩大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新冠肺炎疫情則進一步重創了有關國家的金融、貿易、製造業等。目前,雖然中國疫情已得到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這對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但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將長期堅持的政策指針。我國金融業的開放進程也將進一步影響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

  其二,中國經濟平穩發展。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6.1%,雖增速放緩,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從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金融去杠杆進程穩步推進,系統性風險降低並可控,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依托於雄厚的經濟實力,上海建成一流的國際金融中心底氣十足。2020年中國經濟受到疫情的較大影響,但比較而言,是影響較小的。化危為機是未來我國經濟政策的重要著力點。而國際金融中心通常是經濟重心的核心體現和重要標誌。

  其三,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正在加深。依托“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正在加快,正受到越來越大越多的關注。人民幣被眾多國家視為最重要的結算貨幣和外匯儲備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末,人民幣資產在全球各經濟體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中占比升至2.01%,創下2016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未來人民幣資產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成為全球資產配置的重點之一。人民幣國際化的持續推進必將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金融時報》記者:上海應如何把握好歷史機遇和時間窗口?推動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質增速,應重點從哪些方面發力,向建成國際一流金融中心的目標邁進?

  宗良:應該說,僅從排名來看,目前上海已是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但從軟硬件的細節上看,與國際最先進的國際金融中心仍有明顯差距。未來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要求,結合《意見》的落實,把握關鍵點,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一流金融中心。

  一是對標接軌國際高標準規則。對接高標準規則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競爭力。上海應對接高標準規則,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金融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優質金融營商環境,探求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高水平開放。第一,健全金融法治環境。對內外資金融機構適用同等監管要求,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大對違法金融活動的懲罰力度,加快建成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參照國際高標準實踐,提高案件專業化審理水平,增強案件審判的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第二,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依托於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整合全球數據資源,實現平台協作,對跨市場、跨國界的金融活動實施“穿透式”監管。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