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聲音傳播優勢,各種書籍資源有機會得到重新挖掘包裝,特別是古典文學作品和通識類學術作品將更貼近用戶,有助於獲得更廣的傳播。”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常江說。
主播職業各異,在錄制中提升能力收獲感動
“年輕時我就喜歡朗讀,特別崇拜老一輩配音演員。前些年,我發現有網站可以給電影片段配音,簡直欣喜若狂。”主播扁瑛2011年開始接觸有聲書錄制。“能用情感和聲音演繹文字,就像是我一個人的‘獨角戲’,既滿足又幸福。”最近,扁瑛錄制的《呼蘭河傳》在蜻蜓FM平台上綫,“有了一定閱歷,更能把真情實感寄托在聲音里。”
2012年,有聲書主播李士金想在工作之餘找個兼職,想到了有聲小說。查資料、買設備、學軟件,業餘時間不管什麼書拿起來就讀,每次練習不低於1個小時,堅持了3個月,才敢第一次試音。因為熱愛而入行,但只有熱愛卻遠遠不够。李士金專程前往北京和上海學習編劇、聲音制作等課程,“平時我也會和在電台工作的朋友交流,打磨聲音技巧和表達方式。”
能力提高,更收獲感動。“錄制有聲書,收獲的不只是專業能力。看到粉絲留言‘暖暖的’‘今晚聽完能睡個好覺了’,心里會很滿足。”就讀於西南大學的小王每天都會抽出時間錄制有聲書,“希望讓更多人看到生活中積極的一面。”
面對不同職業的非專業主播,不少平台采取了扶持措施:蜻蜓FM開展多次主播招募活動,完善主播孵化體系;喜馬拉雅平台為參與海選活動的主播提供保底制作費;微信讀書通過舉辦“朗讀者共讀計劃”等活動,吸引主播。
“有聲書主播既是內容的接受方,又是內容的出產方。通過主播的演繹,聽衆的閱讀體驗實現了從平面到立體的升級,對文本內容形成新體會;與聽衆的交流互動又會影響主播,進一步豐富內容生態,實現良性循環。”微信讀書產品經理崔崔表示。
聽衆耳朵挑剔,優質文字和專業演繹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