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據大公報報道,“以前安老院得個‘等’字,等食等瞓和等走,但老人家為社會、為家庭貢獻了大半生,到了晚年應該得到好少少的照顧、希望他們走得開心和舒服一點。”/周咏恩(文) 何嘉駿(圖)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鄒錚自小住在母親經營的安老院內,見過太多公公婆婆孤寂無奈的臉容與生老病死。“媽媽是在大陸讀醫科的,但來港後專業不被承認,要到工廠當女工,晚上在安老院做雜工,她看見安老院需求很大,兩年後便自立門戶開辦了一間安老院;而我便住在安老院里,看盡生死。”
鄒錚坦言,當時她並不喜歡和公公婆婆相處,“害怕和他們剛熟悉了,又要別離,感覺不好受。”但自從接手媽媽生意後,她轉換心情把老人家擁於懷中。“每個人都會老,如果我入住安老院,希望生活是怎樣的?想不想有人關心?只要設身處地想一下,便能與他們愉快相處了。”
鄒錚是家中獨女,早年嫁到外國生活,2011年因母親年老退休,才回港接手媽媽苦心經營了一生的安老院。“接手初期,對香港安老服務很不滿意,無論生活環境或照顧老人方面,我都想進行大革新,注入西方管理模式,改善環境,並加強照顧長者心靈上的需要。”結果在短時間里,鄒錚把安老院由甲二質素提升到甲一級別,後更新增兩間甲一級院舍。
“其實老人家很簡單,只要你說聲早晨、叫一聲他們的名字,他們便滿足了!”
為了讓老人家過得充實一些,鄒錚經常搞搞新意思,例如舉辦時裝表演、化妝比賽,又找來寵物醫生,讓老人家打開心扉。“他們玩得開心,我們也看到老人家天真可愛的一面。平時很酷的公公,與小狗共處時,會慢慢摸牠,甚至主動哄牠玩;在化妝比賽中,發現很多婆婆其實很貪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