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0日電/4月17日,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GDP增長同比下降6.8%。
GDP負增長本在意料中,但數據並未呈現“斷崖式下跌”,這意味著,疫情的衝擊沒有想象那般“致命”。我國通過一系列防疫舉措,迅速阻斷了本土疫情傳播鏈條,並啟動經濟復甦系列政策,基本穩住了經濟陣腳、經受住了疫情考驗。
經濟回穩的趨勢,通過3月份的數據可以明顯表現出來: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1%,降幅較前兩個月收窄12.4個百分點,環比增長32.13%;而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等同比降幅也都明顯收窄。這也表明,各級政府對症下藥的“經濟抗疫”工作取得了較明顯的成效。
當然,宏觀數據上的回穩,並不等於經濟重回疫前狀態。當前經濟社會中的一些問題和挑戰仍較突出,其中既有疫情帶來的短期困難,也有長期性、結構性問題。兩方面相互影響叠加,經濟全面回暖任重道遠,有可能對第二三季度的數據,也要保持謹慎樂觀。
首先,一季度CPI同比增長4.9%,凸顯通脹壓力不容忽視。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城鎮調查失業率升高,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其中的滯脹風險隱患不可不察。尤其是微觀層面上,一些家庭會遇到財務困境,尤需關注並給予幫扶。
其次,3月份PPI同比、環比均有下降,且降幅有所擴大,暗示部分工業增加值可能以企業庫存的形式存在,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尚沒有恢復正常,實體經濟風險向金融體系的蔓延風險需引起足夠警惕。
另外,疫情過後,世界或難再回過往軌道,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將紛至沓來,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影響億萬人的生計。如我國外貿基本盤,疫情後會出現一些變化,尤其是歐美等主要消費市場,一則因疫情下的財富受損和失業率上升,一則因國際貿易規則和秩序可能的變化,也或難以恢復到疫前水平。
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有積極預期,也要實事求是地正視多重困難,像同心“抗疫”一樣同心“創業”,擠掉泡沫、甩掉包袱,輕裝上陣,讓經濟真正回歸到健康狀態。
這其中,有個重要抓手,就是最近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這是這些年要素資源市場化改革的總結和提升,對拓寬經濟主體的生存發展空間,營造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活力景象有著深遠意義。
當然,徒法不足以自行。這一意見的深入落實還仰賴於進一步推進對內的行政體制改革,以及推動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整個世界正艱難抗疫,國內各界比任何時候都期待以壯士斷腕的改革激蕩起更大的發展動能。
為此,當前我國一方面當深化推進要素資源的市場化改革,鞏固和完善行政體制改革,通過改革從根本上降低經濟社會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要拿出更多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的政策支持,積極通過降低居民個人所得稅、提高社會公共救濟能力、個稅退還以及金融支持等手段,擴大內需市場規模,緩解總需求衝擊,進而有效激活市場信用創造,防範經濟滯脹。
總之,第一季度我國果敢的防疫舉措穩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陣腳,接下來就需要“勇闖天涯”的改革開放舉措盤活經濟社會活力,為2020年經濟的穩定發展凝聚合力。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