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7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出征的市屬醫院醫療隊員在停機坪合影。(圖片來源:新京報) |
中評社香港1月28日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蔓延,確診、死亡、疑似病例不斷攀升,官方全面升級了防控措施,由於正值中國傳統新年,人口流動加大,外界對中國能否化解、如何化解這場公共衛生危機高度關注。
法國《歐洲時報》1月23日載文《面對公共衛生危機:中國展現勇氣與韌性》,文章說,作為疫情發源地的武漢已經宣布“封城”舉措——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等離漢通道暫時關閉,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自疫情呈擴大態勢以來,這座有著“九省通衢”之稱的城市就一直深陷負面輿論的漩渦。發現首例病患後的一段時間,武漢方面的應對的確沒能搶得先機,尤其信息發布比較滯後,使得民衆對這一情況重視不够,城際往來也沒建立起防護隔離意識。隨著疫情的蔓延,這座中部重鎮逐漸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和舉措。這是疫情累積之後的必然抉擇——目前,確診病例中大部分都在武漢,其他城市確診的病例也都是從武漢輸入的,阻止病毒從武漢輸出應該是“抓住了牛鼻子”,也是武漢對未能搶占先機的一次救贖——從“封城”等系列措施實施後的輿情來看,武漢的壓力有所緩解,中國民衆對“封城”舉措表示了理解,乃至開始向武漢表示致敬和祝福,這一舉措也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認為可以降低疫情蔓延幾率,“非常恰當且非常重要”。
疫情發源地不斷升級的防控措施增強了化解這場公共衛生危機的信心,而圍繞武漢應對疫情的輿情轉換也可以視為危機化解進程中的一大轉折。實際上,從各種聲音甚囂塵上到社會情緒逐漸冷靜,再到對嚴峻性做出清晰判斷,進而部署各類防控措施,此次疫情應對的周期較以往已經短了不少,外界應該對中國戰勝此次疫情抱有信心。一方面,在共識凝聚之後,中國應對重大事件的制度優勢被充分釋放。目前,針對疫情防控的高層部署已經完成,各部門應對意見、措施陸續出台,多層級防控網絡逐漸形成。另一方面,在經歷過2003年“非典”疫情的洗禮之後,中國社會累積了不少應對經驗,承受力不斷提升,公共衛生安全的軟硬條件也較以往有了長足進步。結合這幾天的緊急應對來看,無論是信息公開透明度、醫療資源的協調、防控物資的調配,還是病毒的篩查、疫苗的研發,與國際社會及組織的溝通,都較為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