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9日電/這個冬天,天然氣領域暖風頻吹:
12月2日,中俄天然氣管道建成投產;第二天,中石油宣布,旗下23座儲氣庫日產氣量突破1億立方米,創出歷史新紀錄;一周後的12月9日,國家管網公司宣告成立。
天然氣領域這三條利好消息替代了往年天然氣供應緊張的消息,會不會預示著今年乃至今後,天然氣緊張局面將成為過去?筆者認為,從長遠看,我們對天然氣行業的健康發展的確可以保持一份樂觀。
先看中俄天然氣管道,2020年的輸氣量會達到50億立方米,今後將提升至每年380億立方米,這無疑會大大提升我國天然氣的供應能力。
我國能源的基礎禀賦就是缺油少氣,為了增加天然氣供給,國內“三桶油”一方面加大國內的勘探開發力度,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加大進口力度。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天然氣進口最多的國家。和其他進口渠道比,管道進口的穩定性和便捷性最好,中俄天然氣管道一旦滿負荷運行,380億立方米將超過目前天然氣年消費量的1/10。特別是對東部地區,有了中俄天然氣管道,今後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的概率將大大降低。
再看儲氣庫日產量突破1億立方米的消息。和中俄管道開通這一大新聞比,這條消息較少有人關注。其實,內行人明白,這條消息對減少甚至避免天然氣供氣緊張,意義同樣重大。
天然氣消費受季節影響很大,一般的規律是夏天用量少,冬天用量大,這就是峰穀差。我國天然氣的峰穀差巨大,比如北京市,冬季用氣高峰和夏季低谷比,可以相差10倍。如何削峰填穀?世界通行的做法是建儲氣裝置,在用氣少的季節把氣儲存起來,到高峰期投入市場。而儲氣庫就是把氣注入地下,用時再采出來,這是最高效的儲氣手段。
過去,我國在冬季之所以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重要原因之一是儲氣設施建設滯後。我國第一座儲氣庫天津大張坨儲氣庫於2000年投產,最大日采氣能力只有1000萬立方米。這些年,中石油的儲氣庫已經達到23座,已注氣81.9億立方米。今年,儲氣庫日產天然氣突破1億立方米是什麼概念?相當於6700多萬戶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氣量,這對緩解高峰時期用氣壓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最後,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對天然氣領域影響重大。作為油氣領域的重大改革舉措,成立統一的國家管網公司必將推動整個行業的市場化進程。按照此輪改革的總體思路,油氣領域將放開兩端,管住中間,也就是管網形成統一的全國“一張網”,為所有企業主體提供管輸服務。上游的勘探開發和下游的銷售則全面開放,充分引入競爭。這一市場化改革必將讓全行業煥發出巨大活力,最終受益的一定是消費者。
無數事實證明,只有競爭充分,供給才會日益增加,服務才會日益提升,價格也才會日益合理。天然氣領域也一樣,上游各顯其能,供給才會更加豐富;下游銷售日益市場化,消費者才會有更多選擇,享受到更好的服務和價格。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上下兩端開放和競爭局面的形成將不再遙遠。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蕭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