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回歸以來的20年,是澳門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各項宏觀經濟指標表現亮眼。”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如是說。
從昔日的小漁村逐漸成長為國際大都市,回歸20年,是澳門開埠四五百年來最輝煌時期。“如同南海之濱的璀璨明珠,綻放著令世界矚目的耀眼光芒。”
回歸前,澳門連續4年經濟負增長。澳葡政府轉移到澳門特區首屆政府手上的財政僅20多億澳門元。經過回歸初期的迎難而上,澳門經濟同祖國一起快速發展。如今,澳門財政儲備與外匯儲備加起來已逾7000億。回歸後的澳門,經濟增長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地區之一,人均GDP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以“一中心、一平台”建設為主軸,以積極發展休閑產業為主導,兼顧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與穩定發展主體產業雙軌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取得階段性成果,積累了抵禦風險的韌性和強勁的發展後勁。
積極發展休閑產業,綜合旅遊大業態逐步形成
2009年1月10日,在澳門考察訪問的習近平登上澳門最高建築物——旅遊塔,俯瞰澳門全貌,並聽取有關“澳門空間發展規劃思路”的匯報。習近平表示,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舊城改造與新城開發的關係,要把濃鬱的歷史特色和現代氣息融合在一起。如今,澳門致力於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積極支持綜合旅遊以及相關產業發展,有效地推動了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旅遊休閑城市、宜居城市、安全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文化城市、善治城市,是澳門未來發展的願景。2015年,特區政府成立“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委員會”,編制首個《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確立了“旅遊休閑大業態逐步形成”的目標要求。在為遊客提供更佳旅遊體驗的同時,也確保了本地居民生活不受影響。
1999年回歸前,每年訪澳旅客為700萬到800萬人次。2018年,訪澳旅客人次達3580萬人次,較1999年大增381%。大三巴牌坊、東望洋燈塔、媽閣廟、聖保羅炮台、龍環葡韵、澳門觀光塔……20年來,澳門旅遊業憑借其獨特的歷史和地理條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地位不斷提升,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澳門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編制《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制定《酒店業場所業務法》,持續完善旅遊業專門法律法規;發掘澳門歷史文化底蘊和城市特色,推動“社區旅遊發展計劃”、“文化旅遊計劃”,引導遊客進行深度旅遊;通過跨部門合作,加強旅遊領域與文化、體育領域的協同效應,以嶄新形式呈現澳門特色風貌;開發多元化的住宿選擇和適合家庭客群的旅遊項目,延長遊客的逗留時間;舉辦澳門光影節、幻彩大巡游等多項盛典,增加遊客旅遊與休閑生活的體驗;持續投入,把澳門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多年來,在特區政府與業界的共同努力下,澳門綜合性旅遊項目建設成效顯著,旅遊休閑大業態逐步形成。
全力推進經濟適度多元,培育新興產業邁出新步伐
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不斷加大力度培育會展、文化創意、中醫藥、特色金融等行業的成長。2017年澳門會展業、金融業、中醫藥產業及文創產業的增加值總額已達320.8億澳門元,比2015年上升23.61%。
培育以“會議為先”的會展業成效顯著。特區政府成立“會展業發展委員會”和專責部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與市場需求訂定行業發展策略,先後推出“國際性會議及專業展覽支持計劃”、“會展活動激勵計劃”、“會議及展覽資助計劃”等一系列支持會展發展的政策措施。2017年會展業增加值總額為35.48億澳門元,較2015年的14.39億澳門元增加了1.47倍。2018年會展活動有1427項,較2009年的1195項增長了19.4%。2018年會展場地面積為19.7萬平方米,較2015年的17.4萬平方米增加了13.2%。澳門會展業界、會展場館以及各類酒店均積累了舉辦大型會議的豐富經驗。
培育中醫藥業成長初見成效。2011年4月,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正式落地橫琴。截至2019年9月,產業園累計註冊企業155家,涵蓋中醫藥、保健品、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生物藥業等領域,其中,通過產業園平台培育的澳門企業38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建設,橫琴的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已初具規模。
培育文化產業有所成長。特區政府積極促進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先後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專責部門和文化產業基金,推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輔助和支援措施。近年來,澳門文化產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文化產業基金自2014年起接受項目申請。截至2019年9月,共收到819個申請,經評審及核准程序,支持252個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