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1日電/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高質量發展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就是要推動發展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轉變,從速度型向效率型發展轉變、實現經濟增長從依靠要素投入轉向依靠要素生產率提升,促進產業價值鏈的升級,進一步提高有效供給能力,從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呂薇文章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創新的有力驅動。因此,進一步完善創新體系和政策,提高創新質量和效率,以高質量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既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破解當前經濟發展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抓手。
中國的創新發展正從數量積累向質量升級轉型
文章表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中國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目前,中國的創新發展正處於從數量積累向質量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
其一,創新能力建設進入新的階段。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從過去以跟跑為主進入跟跑、並跑和領跑並存的階段。相關報告顯示,中國的創新指數已經位居世界第十七位。
一是科技投入和產出數量居世界前列。中國研發經費支出總量居世界第二;研發人員總數居世界第一;2018年研究開發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2.18%,超過部分高收入國家的水平;國際科技論文總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近年來專利申請量持續居世界第一。
二是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快速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移動支付等新業態保持高速增長,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活力。目前,中國信息經濟總體規模僅低於美國,而且趕超勢頭強勁,一些大型互聯網企業居世界同領域的前列。同時,我們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搭建創新創業創造服務平台,改善營商環境,促進創新創業創造活動。2018年,全國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快於工業平均增長。
三是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創新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目前,企業的研究開發支出占全社會的比例超過75%,企業科研人員數量占比超過70%,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中,企業占比超過60%,湧現出華為等一批創新型企業。中國創新型企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快速提升,數量不斷增加。
其二,創新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完善。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這些年來,中國高度重視科學技術進步,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制定了一系列創新政策,逐步構建更廣泛的創新政策框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了目標、原則、戰略部署和任務,強調堅持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同步發力,突出了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一是創新政策內容更加綜合。目前,中國的創新政策已經從以科技政策為主轉向覆蓋創新鏈各環節的綜合政策體系,政策工具從財政資助和稅收優惠為主轉向更加普惠、更加注重體制機制改革和調動全社會的創新積極性。
二是區域創新體系各具特色。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部分。中國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的政策重點是以試點示範為抓手,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政策環境。這些年來,區域創新政策的重點從優惠政策為主轉為向體制機制改革要動力;區域創新環境建設的內容從建設高新區、創新型城市拓展到建設區域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通過優化區域創新要素布局,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創新中心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創新治理體系不斷完善。這些年來,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在採用國際標準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加強執法並增強了執法的獨立性。修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向研究團隊和發明人傾斜;培育專業技術轉移機構,加強對專業服務的投入。特別是出台《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將近百個科技計劃和專項合併為5大類;實行專業機構管理科技計劃的試點;相繼出台人才和科研經費管理的政策;等等。
雖然中國在創新能力提升、創新政策體系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總體來看,中國的創新正處於轉型階段,原有創新治理模式尚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從創新能力看,一是科技支出結構有待優化。基礎研究投入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二是科技產出質量仍需進一步提升。論文引用率、專利質量等指標和數量與領先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成果轉化效率還有較大改善空間。三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產業配套能力比較齊全,但是基礎工業配套能力不強。供應鏈的一些關鍵環節仍然脆弱,對外的依賴性較強。四是企業創新不普遍,管理能力不強,技術擴散較慢。五是地區創新環境差距較大。
從制度和政策方面看,主要是政出多門、政策不協調、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仍比較突出;知識產權保護明顯改善,但仍需加強;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和執法不到位、政府採購對創新的支持力度較小、創新成本高等問題,影響了企業的創新動力;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治理結構與功能的匹配仍需改進,產學研的職能定位時有錯位;等等,這些都影響了創新體系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