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http://www.crntt.hk   2019-10-05 08:35:25
  中評社北京10月5日電/70年前,新中國誕生前夜,採用什麼樣的國名,曾有過不同的方案。經過反覆醞釀與討論,最終確定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人民”二字深深鐫刻在新中國的名字上,當共產黨人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永恒的追求,億萬人民的幸福成為70年壯闊交響樂中最為雄渾的樂章。

  70年時光,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也是彈指之間,卻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命運。我們的祖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欣欣向榮、蒸蒸日上,我們的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幸福安康、意氣風發。

  最深刻的變化在於人,最持久的動力源於人,最實在的成果惠於人

  九月新生開學,一些高校的宿管反映,大個頭學生越來越多,老的學生床有些需要改裝了。從“50後”開始,我國年輕一代的平均身高劃出了一條漂亮的“上揚曲線”。

  從1949年的35歲到2018年的77歲,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翻了一倍多,見證了70年人民生活從饑寒交迫到物質豐富、從缺醫少藥到病有可醫的“華麗轉身”。

  “太陽升起,紅光滿天,文盲睜呀睜開了眼……”20世紀50年代,無數人唱著《掃盲歌》加入了掃盲大軍。新中國成立之初,10個人中8個是文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有0.26%。如今,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高等教育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時間是最富有魔力的尺,丈量出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鐵路長度不足5厘米,不及一根香煙長;人均公路長度不到20厘米,沒有普通人一只腳長。70年來,老百姓經歷了從“騎著毛驢上北京”,到“坐上火車去拉薩”,再到3萬公里高鐵基本覆蓋80%大城市、“復興號”實現時速350公里“陸地飛行”、國產大飛機C919一飛衝天的歷史跨越。

  吃穿住行的變遷是生活圖景巨變的另一個縮影。從吃不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從穿得暖到穿出品位,從瓦片遮頭到住得安心,從“有輛自行車就是致富的標誌”,到小汽車駛入尋常百姓家……時間的指針劃過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征程上,給億萬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年近九旬的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知名學者梅龍•梅齊尼說,“中國重新定義了發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納德•哈裡•科斯發出這樣的贊嘆,“中國經濟改革的故事是堅強的民營企業家的故事,是勇敢的零星社會試驗的故事,也是謙遜又剛毅的中國人民為了美好生活奮鬥的故事”。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中國人民擁有的一切,凝聚著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浸透著中國人的辛勤汗水,蘊涵著中國人的巨大犧牲。腰懸吊索在高山峽穀間一鑿一鑿修建起紅旗渠;義烏貨郎走街串巷,從“雞毛換糖”做起,成就了如今萬商雲集的“世界超市”;無數打工者到深圳追夢,將落後小漁村建設成國際化大都市;三代人扎根塞罕壩,在荒漠沙地上種出了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共和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兒女艱苦奮鬥、接力奮鬥、團結奮鬥的壯麗史詩。

  70年高岸深穀,70年滄海桑田。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發出來,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起步,到傲然屹立於世界東方,昂首闊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托舉起覆蓋13億多人的全球最大社會保障網,創造了每年減貧1300多萬人的脫貧奇跡,書寫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篇章……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證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是歷史性成就的邏輯起點,也是歷史性變革的價值起點

  1946年3月,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訪問延安,他的隨行記者這樣描述了共產黨的政治中樞:“在延安聽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人民’……中國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學習’,這些都是口號,但又包含著比口號更深的含義,代表著一種極深的感情,一種最終的信念。”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同志深入河北阜平山區踏雪“訪真貧”,冒著嚴寒來到“貧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問民生,探訪湖北恩施農村記下“煩心事”,穿上陝西老鄉贈送的布鞋“走百姓路”……風雨兼程的足跡,展現出強烈的“為民情懷”,堅定不移的步履,邁向人民的期待。

  “人民”二字,重於千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回答了我們黨“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根本立場問題,清晰勾勒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民生邏輯”和“人民至上”的不懈追求。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