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貴榮在自家大棚打理西紅柿。(來源:新華網) |
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西遼河上游,大興安嶺南段,這裡是蒙古高原向遼河平原的過渡帶,蒙古族、回族、滿族等多個少數民族這裡聚居,這裡就是位於內蒙古東南部,赤峰市北部的林西縣。
1986年,林西縣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2年後,林西縣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個“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在脫貧攻堅戰役中走在前面的林西縣,“摘帽”一年後現狀如何?記者近日跟隨“邊疆黨旗紅”採訪組來到林西縣,了解林西在脫貧路上大步前行的致富經。
“最近柿子長得好著呢,之前病蟲害都解決了,今年肯定又能有個好收成。”村民劉貴榮在自家大棚裡一邊打理西紅柿,一邊對上門來走訪的縣農牧局技術指導員趙亞波介紹最近的長勢。
今年60歲的劉貴榮是林西縣十二吐鄉烏蘭溝村村民,在搬來達康產業園之前,一直和老伴經營著家裡20畝地,主要種蕎麥,每畝收入100元左右,一年下來除去成本才淨掙1000元。
2018年,劉貴榮在鄉裡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支持下,來到了達康產業園,不僅擁有一處50平米的新住所,還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大棚,從此告別了原來住老舊危房和靠天吃飯的日子。
“搬來這邊,園區就有專門的技術人員教我們種西紅柿,比原來種蕎麥收益好太多,我現在一年下來都能有2萬塊,這不看著能掙錢,我又包了2個棚。”在劉貴榮看來,如今有了好政策,這日子就像自家棚裡的西紅柿一樣,一定越來越紅火。
據了解,達康產業園區地跨蘇泗汰、西山根、十二吐、烏蘭溝4個行政村,總投資1.2億元,規劃面積2萬畝,包含設施農業、肉牛養殖、肉羊養殖、蛋雞養殖、光伏發電、觀光采摘等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目前已建成設施農業4000畝、養殖小區4處、非公企業3家、合作社9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