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該次會議上,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分團(當然也包含台灣代表團)審議了《反分裂國家法》(草案)。3月14日,也就是“胡四點”發表之後的第十天,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並以2896票贊成、0票反對、2票棄權的結果,高票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⑦這是一部迄今為止人大通過的唯一一部沒有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名的法律,且在第一條明確標明依據《憲法》制定本法,因為無論依《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還是依據台灣人民念茲在茲的《中華民國憲法》,兩岸均同屬一中。從學理上解釋,這部法律的出台無論依據哪一部憲法都是有憲可依的,是兩岸人民共同意志的最高體現。這部法律的立法技巧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正是陳水扁當局在島內不斷散佈分裂言論,製造緊張局勢,把兩岸關係搞得劍拔弩張、天怒人怨之際,在歷史關頭,為中國國民黨尋找歷史定位、拓展歷史價值提供了良機。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先生率團來大陸參訪,開啟了和平之旅,兩岸關係才開始柳暗花明,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從2005年開始,至2013年的八年裡,連戰先生前後十二次與胡錦濤總書記見面,寫下了國共關係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是連戰主席與胡錦濤總書記第一次會見時,在共同宣導的五項願景中提出來的。
2012年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把握歷史發展大勢,順勢而為,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先後提出了“兩岸一家親”、“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兩岸命運共同體”、“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努力聚同化異”、“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攜手同心,共圓中國夢”、“兩岸交流要達到心靈契合”等主張。同時堅定提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十九大更是把“六個任何”寫進了黨的報告,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的決心、信心。正如兩岸媒體普遍議論的,十八大以來,大陸對台大政方針,有彈性的更有彈性,有堅守的更有堅守,原則性與靈活性高度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充分體現在2013年以來,他在會見蕭萬長、連戰、朱立倫、洪秀柱、馬英九等人的談話中和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在“1.2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五點建議,可概括稱為“習五點”。這五點建議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兩岸關係上的謀篇佈局,內涵深刻,意義深遠。“習五點”包含了解決台灣問題的原則、目標、任務、基礎、途徑等五個方面,對歷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提出的解決台灣問題的理論而言,繼承中有創新,堅持中有發展。
綜觀1949年以來,歷代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集體,對兩岸關係的論述核心觀點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事實絕不能改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兩岸共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共享民族復興的榮耀”。雖然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集體已經新老更替了幾代人,但對這些核心觀點都是一脈相承的,始終堅守,永不放棄。70年來,雖然兩岸關係風雲變幻,波譎雲詭,但中國共產黨始終做到“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確立為處理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進而形成了“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的基本方略。
二、兩岸關係70年的歷史邏輯
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兩岸關係70年的風雨歷程,何嘗不是在兩岸人民期盼互相瞭解、互相交流、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中踏浪前行的?回望兩岸關係7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既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維護了廣大台胞的切身利益。歷史就像一面鏡子,最能反映一個政黨的格局和高度。歷史的發展也有其自身的邏輯,衹有把握了人類發展規律、始終站在人民立場的政黨,才能順應歷史發展的邏輯。
1.1987年台灣地區解嚴之前,兩岸基本上處於政治對立、軍事衝突、經濟斷絕、國際較勁的狀態。民間交往幾乎完全隔絕。兩岸的交往基本上以官方和半官方秘密接觸為主。
從1949年開始,國民黨當局為鞏固自己在台、彭、金、馬的統治,在台灣地區實施了長達38年的戒嚴。兩岸之間民間交往幾乎完全斷絕,音訊全無。雖然老蔣難以咽下丟掉大陸江山、帶著殘兵敗將蜷縮在東南小島的這口惡氣,念念不忘“反攻復國”,經常告誡島內軍民“毋忘在莒”,不停地在島內散佈恐共、仇共思想,但老蔣也始終沒有背離民族大義,仍然反對、抵制美國政府企圖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陰謀。在這種狀況下,老蔣一邊宣揚連自己都不一定相信的“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這樣的豪言壯語,一邊又多次秘密派人赴大陸交涉、試探兩岸和平解決紛爭的條件及可能性,之後雖然因各種原因,沒有了下文,但兩岸之間的來往不管公開也好,秘密也罷,誰也無法阻擋。當然,這期間,中共中央也利用特赦國民黨戰犯,向兩蔣展示“愛國不分先後”、“和平歸來歷史問題可以既往不咎”等誠意,同時邀請廣大愛國民主人士穿梭兩岸三地進行溝通、勸說、解釋工作,對當時兩岸關係的穩定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隨著1971年聯合國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相繼實現了邦交正常化,加上大陸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對台大政方針也發生了微妙變化,追求和平統一成了主要目標,國民黨當局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就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之後不久,國民黨當局知道再提“反攻大陸”已經無人相信,甚至會落為笑柄,小蔣就拋出了“三不”政策即“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同時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新統一觀。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隨著島內政治環境逐漸鬆動,黨外勢力逐漸坐大,民間要求解嚴,要求開放兩岸交流、探親的呼聲持續高漲,國民黨當局不得不回應民間的強烈呼聲,被迫答應人民的要求和期待,於1987年7月宣佈廢除戒嚴令,10月開放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交流的大門一旦打開,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再將它關閉。
2.1988年至2008年,兩岸之間實現了很大的交流發展,民間的交流倒逼官方必須坐下來談判,解決民間交流碰到的問題,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在曲折中前行。
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大踏步前進,特別是1992年召開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經濟發展提效增速。大陸龐大的市場、低廉的生產要素、兩岸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文化底蘊,吸引了一大批台商、台資。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源源不斷地從台灣湧入大陸。
1988-2000年,這一階段兩岸的交流以探親、經貿為主。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李登輝一方面為了回應民間的呼聲,另一方面也為了鞏固自己尚不穩固的政權,除了強調要繼承蔣經國政策,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外,先後成立了國統會、頒佈了國統綱領,還設立了陸委會和海基會,專門負責涉大陸事務政策的制定及執行落實。之後便有了“九二共識”、“汪辜會談”。俟李登輝完全掌握了台灣的黨政軍大權之後,就像一條變色龍,開始在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上倒退,使“台獨”活動合法化;公然否定“九二共識”;謀求重返聯合國;竄美訪問,製造分裂;拋出“兩國論”;縱容民進黨的“台獨”活動等。為了限縮兩岸的民間交流和經貿往來,1993年李推出“南向政策”,1996年又拋出“戒急用忍”政策,與兩岸民間推進兩岸交流的呼聲背道而馳。李登輝對兩蔣路線的背叛及倒行逆施,對兩岸關係帶來了衝擊和損害。兩岸關係開始跌宕起伏,在曲折中發展。即使在這種狀況下,兩岸的民間交流、交往仍然呈井噴式增長。有資料顯示,1987年剛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的當年,衹有4萬6千多人次來大陸,1988年就增長到44萬6千,一年就增加了近十倍。1992年突破100萬人次,1997年突破200萬人次,2000年突破300萬人次。⑧兩岸的貿易額也一樣,節節攀升,特別是1987——1995年間,年貿易額平均增長率在20%以上,最高的一年增長了94.3%。⑨
在此期間,兩岸關係雖然受到了李登輝“兩國論”的影響,但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是任何人為障礙無法阻隔的。1998年初夏,大陸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長江、松花江、珠江流域都相繼爆發了特大洪澇災害,全國受災人數上億,近500萬所房屋倒塌,2000多萬公頃土地被淹。島內的多家媒體紛紛報導了大陸的水災,台灣同胞紛紛為大陸災區捐款捐物,其中捐款達1.38億新台幣,台灣當局也捐了100萬美元。禍不單行,1999年9月,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震級達里氏7.6級,是台灣陸地近百年來發生的最強地震,造成2千多人死亡,1萬1千多人受傷,近11萬戶房屋倒塌。大陸民眾感同身受,紛紛慷慨解囊,通過紅十字會向台灣災區捐款300多萬美元,一百多位大陸、香港演藝界人士在香港舉行賑災義演,募得善款一千多萬港幣,福建紅十字會組織賑災義演,募得2000多萬人民幣善款。此外,大陸的多家企業向台灣災區捐贈各類救災物資達數百萬人民幣。⑩
2000-2008年,民進黨執政八年,陳水扁玩弄兩面手法,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陳水扁一邊承諾“四不一沒有”,一邊又大肆推動柔性“台獨”,玩文字遊戲;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悍然提出“一邊一國”論;推動“防衛性公投”、“台獨公投”;強化台美軍事交流,推動以武拒統;修改課綱,推動教育領域去中國化等等,兩岸關係一時烏雲密佈,劍拔弩張。2001年11月,大陸成功叩開世貿組織的大門,入世意味著大陸的經濟發展又增添了強勁的動力。入世意味著關稅的降低,出口的擴大。廣大台胞紛紛看好大陸龐大的市場和巨大的商機,紛紛要求台當局回應大陸提出的儘速實現兩岸“三通”的呼籲。大陸政府在《告台灣同胞書》中就公開呼籲兩岸儘快就實現直接通航、通郵開展協商談判,方便兩岸同胞直接接觸、交流。但是,台當局卻意識形態作祟,對大陸政府、兩岸民眾直接三通的要求、呼聲,充耳不聞或百般推託。對比大陸積極開放的態度,台當局對兩岸“三通”的消極、不作為態度引起了島內民眾的強烈不滿和廣大台商的指責。面對強大的民間反彈,台當局猶抱琵琶半遮面,終於同意先開放“小三通”。2002年11月,蔣孝嚴聯合島內“朝野”120多位“立委”連署支持兩岸春節包機定點直航,得到了島內民眾和廣大台商的積極回應,雖然台當局百般不願,但難以抵擋強大的民意,在大陸有關部門積極、高效的配合下,2003年春節,往返兩岸定點春節包機活動獲得了圓滿完成,為後來的“大三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陸定點空港、業務主管單位、相關配合單位高效、務實的敬業精神獲得了島內業者的高度評價。
陳水扁上台後雖然不斷鼓吹“一邊一國”濫調,全面推動“漸進式台獨”,大陸官方對此開展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但有趣的是兩岸民間交往不減反增,兩岸經貿額也快速增長。2002、2003、2004三年兩岸之間的貿易額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38.1%、30.7%、34.2%,⑪所以島內媒體評論說,民進黨上台後反而在台灣掀起了一股“登陸熱”。
3.2008年至2016年,以“三通”為標誌,兩岸之間進入到“大合作、大交流、大發展”的和平發展階段,進而邁入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2004年台灣地區大選,陳水扁在“兩顆子彈”掩護下驚險連任,但其當選的正當性受到島內外民眾的普遍質疑。在第二個任期內,陳水扁更是變本加厲地推動“台獨”分裂活動,瘋狂推動“台灣正名運動”、拋出“中華民國四階段論”、終止“國統綱領”適用和“國統會”運作、推動“入聯公投”、啟動“第二階段憲改”、開展“烽火外交”等等,一方面是陳水扁及其家族弊案纏身,陳水扁推出的種種花招意在分散島內民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發展經濟無能更無方,衹好操弄意識形態鬥爭,為一黨之私撈取政治利益。島內社會被極度撕裂,經濟乏善可陳,民生凋敝,民怨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