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資本市場驅動力亟待從信貸周期轉向科技周期
http://www.crntt.hk   2019-07-25 08:43:45
  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周期是資本市場永恒的命題。對於A股市場來說,長期以來,市場走牛的驅動因素是信貸周期,但信貸周期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隨著科創板的推出,資本市場的驅動力,亟待轉向科技周期,由一批又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型企業來主導和推動。

  證券時報發表記者付建利文章分析,資本市場的信貸周期,最典型的是2008年之後,寬鬆的貨幣政策、天量的信貸,帶來的是房地產和基建的“長陽”。每當信貸寬鬆預期不斷強化時,資本市場就預期流動性會充裕,股市就容易牛起來。在實體經濟層面,天量信貸主要投向房地產和基建,由此帶動上下游的建築建材、家電、水泥、有色、金融等系列周期性行業的繁榮,然後資產泡沫開始集聚,當資產泡沫明顯時,信貸就開始收緊,房地產、基建等周期性行業預期走弱,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收緊預期增強,股市走熊,實體經濟和股市“走熊”到一定程度,尤其是明顯拖累地方財政收入和GDP增速時,信貸又開始放鬆,房地產和基建又開始抬頭,股市又蠢蠢欲動,如此周而複始、循環往複。

  但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整個社會的融資方式亟待從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為主,天量的信貸必須轉向切實支撐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不是玩資金空轉,不斷積累房地產泡沫和高度依賴基建拉動經濟發展。

  美國經濟正是有了谷歌、微軟、亞馬遜、臉書等一批巨型科技型企業,以及眾多蓬勃發展的中小型科技型企業,才能具備領先全球的競爭力,與此同時,這些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得到了股權投資、證券投資等一二級直接融資市場的大力支持,科技企業不斷豐富納斯達克等美國資本市場,資本市場給予科技企業大力支持並獲得豐厚回報,廣大中小投資者也從美國股市的大牛市中不斷獲取財富增長,科技企業和資本市場形成良性循環,“科技+金融”相得益彰、互為補充、互相促進,這就是新經濟的典型特征。

  文章表示,中國經濟的科技成色的增加,有賴於科技型企業的不斷發展,14億的人口,意味著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和充裕的民間資本,也為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需求,只不過,資本市場應該發揮更高效率,頂層設計應該讓資金不斷湧入實體經濟和科技型企業,讓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科技企業脫穎而出,讓渾水摸魚的偽科技企業被淘汰。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永遠是資本市場的大方向。

  文章指出,當大量科技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得到資本支持,中國就會誕生越來越多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將為資本市場的持續穩健發展提供源頭活水,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本質上取決於實體經濟效率的不斷提升、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傳統以房地產和基建為主要驅動力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越來越走到尾聲,科創板的推出,不僅承擔著資本市場結構優化的內在需求,也承擔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

  無論在先進的電子信息、生物制藥,還是5G、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也無論是在基礎設施階段,還是在應用端,中國的科技領域都存在太多的投資機會,“科技+金融”的完美組合裡,科技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有了大批優質的科技企業,金融市場的發展才有根基,當A股市場的投資者不再唯信貸周期馬首是瞻,轉而研究科技周期的運行規律時,“科技+金融”將在中國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領域綻放出別樣的風采,這是股民之幸,亦是中國經濟期待的方向。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