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1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今年全面推開將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10%國有股權,劃轉至社保基金會和地方相關承接主體,並作為財務投資者,依照規定享有收益權等權利。
經濟日報發表專欄作者張國棟文章表示,在現行社保體系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所徵繳的費用既要為已經退休的人發放養老金,又要為正工作的人積累資金。其結果是越來越多地方統籌賬戶的資金不足以支撐養老金足額按時發放,被迫動用個人賬戶資金,最終導致個人賬戶“空賬”運行。更重要的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超出了預期,出於保障老年人享受經濟增長成果的需要,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開支以及相關醫療、服務開支快速上升。
為解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問題,國家早就採取了許多政策措施,然而僅靠一些制度內措施難以充分應對未來養老金開支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需要依靠外來支持,這是一個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鑒於此,在統賬結合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之後,除了一直給予很大力度的財政支持外,國家在2017年啟動了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的工作,並選取少數企業進行劃轉試點,以應對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確保未來養老金“可持續”。
文章分析,從前期試點情況看,應該說是進展順利,效果良好。而今,為增強社保基金可持續性,進一步夯實養老社會保障制度基礎,國務院常務會議“一錘定音”,決定全面推開劃轉國資充實社保基金。這無疑是一個“大手筆”,不僅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且將釋放多重利好。
對政府而言,這是勇於承擔責任的壯舉,是人民政府為人民、國有資產服務於國民的具體體現,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政府的威信。對廣大人民群眾而言,這既是對他們辛勤勞動的肯定和回報,也為他們實現老有所養提供了重要支持,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國家主人翁意識,增進社會和諧。對國家財政而言,這是“減負”之舉,等於是幫助國家財政分擔了壓力,有利於防止國家財政因社會保障方面開支急劇上升而陷入嚴重的赤字。對國有企業而言,這為它們提供了發展的新機遇,有利於深化國企改革,提升國企的治理水平。
文章強調,全面推開劃轉國資充實社保基金,絕不能簡單行事,一“劃轉”了事。其一,在劃轉目標上,要立足於長遠設計方案,瞄准未來養老金缺口,從而協調好各方的利益關係。其二,要將劃轉國有資本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緊密結合起來,以確定恰當的劃轉對象。其三,可根據實際需要,適時動態地調整劃轉比例。其四,應進一步完善劃轉流程設計。其五,要管好用好劃轉股權,確保資本收益和實際效果。只有統籌考量,周密安排,注重細節,求真務實,才能真正實現多方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