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聚力打造我國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http://www.crntt.hk   2019-07-11 10:45:38
  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鏈條和配套最完善的製造業體系,製造業也是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優勢的經濟部門,是改革開放以來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最重要的力量。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製造業傳統要素條件和優勢亦隨之發生變化,同時還面臨更加複雜的全球競爭形勢,以及融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國際分工新格局的挑戰。對此,我國製造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在鞏固傳統競爭優勢的同時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國際分工格局發生深刻變化

  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勞動密集型產業國際分工孕育重大變化

  服務貿易和數字經濟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性顯著提高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潮湧,同時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各國對發展製造業的態度也產生了明顯轉變,全球製造業的競爭形勢呈現出新的面貌。

  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認識到離岸外包造成的產業空心化危害,以及製造業對支持創新、促進就業的重要作用,紛紛提出重振製造業的戰略,促進製造業回流。比如,美國2009年以來接連發布《重振美國製造業政策框架》《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美國先進製造業領導戰略》等;德國發布的《國家工業戰略2030》草案亦提出,2030年,其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提高到25%。另一方面,一批發展中國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國際轉移。

  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主要表現為:一些存在短板的產業基礎領域(如工業元器件、新材料)有了明顯進步,減輕了對進口的依賴;在高科技最終產品上取得重大突破,比如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高鐵實現了量產;一些高技術消費品的技術水平、市場份額、品牌影響力顯著提高;數字經濟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持續推進,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經濟的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快速增長;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受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和各國產業發展戰略調整的影響,國際分工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一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二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國際分工孕育重大變化。一批發展中國家的要素成本優勢不斷轉化為產業優勢,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重心也在出現轉移。比如,越南的紡織服裝出口就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速,成為繼中國、印度後的全球第三大紡織服裝出口大國。三是服務貿易和數字經濟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性顯著提高。數字技術能夠支撐製造業企業基於產品開發更多的高附加值增值服務,在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比如,按照較寬的口徑統計,在中國和美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30%。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數字經濟領域呈現出中國和美國領先的態勢。美國是世界科技創新中心,擁有一批行業領先企業;中國擁有的個人用戶和企業用戶數量眾多,更容易形成有足夠用戶基礎的企業,在數字經濟領域後來居上,成為發展規模僅次於美國的國家。

  總的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興起,世界主要國家均著眼於新工業革命和新發展機遇,發布了一系列支持製造業發展和創新的政策,以期獲得更好的國際分工地位,無論是傳統領域還是前沿科技領域的競爭都將日趨激烈。

  製造業傳統優勢呈現新趨勢

  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優勢弱化 不斷完善的產業基礎設施優勢增強

  市場規模優勢日益凸顯 空間梯度發展優勢潛力巨大

  完備的產業鏈配套優勢將會持續 產業集群集聚優勢需進一步升級

  在國際分工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我國製造業的傳統優勢也隨之發生變化。

  第一,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優勢弱化。長期以來,勞動力、土地等製造業的要素成本較低是我國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參與製造業國際分工的基礎性優勢。但近年來,我國製造業人力成本連年增長,這在相當程度上弱化了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人力成本持續上升,也使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形成國際競爭力面臨更大挑戰。儘管從整體上看,我國與發達經濟體相比,製造業人力成本仍然較低,還有相對的勞動生產率優勢,但在先進製造業領域,我國不但沒有成本優勢,而且存在較為沉重的成本負擔。比如,對於集成電路產業的高端技術研發人才和管理人才,國內企業要付出3至5倍的薪酬溢價才能從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招聘到合適的人選。可以說,高素質人力資源供給不足及其帶來的成本負擔,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巨大挑戰。

  第二,市場規模優勢日益凸顯。儘管在全球產業分工不斷深化、全球市場持續一體化的背景下,製造業是可以利用國際市場獲得發展的。但是在理論上,本土市場的互動效應、市場規模的誘致效應、本土市場規模的終端需求效應會對本土產業升級產生更重要的積極影響。國際經驗也表明,對於大國的製造業特別是高技術製造業而言,穩定增長的國內市場是助推其發展的“無價之寶”。比如,在半導體產業發展初期,美國國內的需求就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總需求都要高。正是美國國內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為其半導體研發和產品改善提供了寶貴的“試驗田”,從而為美國在此後的ICT技術革命及產業應用中領跑全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我國的市場需求規模已與美國不相上下,即使我國GDP保持中高速增長,隨著經濟新常態下內需驅動力的進一步增強,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我國國內市場的規模仍將持續快速增長,這將為我國製造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本土市場優勢。

  第三,完備的產業鏈配套優勢將會持續。我國已形成涵蓋各類加工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的比較完備的製造業體系,既能夠滿足居民和政府部門的物質消費需求,又能為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簡單再生產活動和擴大再生產活動提供技術裝備。完善的產業配套優勢,一方面使製造業發展有其上下游輔助配套和需求市場,優化了製造業的產品結構;另一方面則意味著不同類型、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加工、生產、組裝等製造環節相輔相成並各自發揮作用。完備的產業鏈配套,顯著縮短了我國製造業創新的產業化周期,能讓技術創新成果更快“開花結果”,這對於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優勢。整體上看,除了少數先進製造業的裝備、零部件和材料配套能力相對較弱,我國製造業產業鏈配套能力處於全球前列。

  第四,不斷完善的產業基礎設施優勢增強。經過持續多年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產業基礎設施水平處在發展中國家前列,在部分領域甚至超過一些發達國家,這為我國製造業發展提供了極大便利。以能源基礎設施為例,在與製造業關聯最緊密的電力基礎設施領域,我國在發展中國家處於領先地位;在電網發展最前沿的智能電網建設中,我國處在與發達國家並肩的位置;我國物流方面的硬件基礎設施的質量較高,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國家中位居首位,包括海關通關等物流服務在內的物流綜合績效領先所有發展中國家。

  第五,空間梯度發展優勢潛力巨大。東中西部的發展差異是我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難點所在,但也是延續並維持已有比較優勢的潛力所在。“雁陣模式”等區域產業分工理論認為,產業會隨著地區要素禀賦的變化而進行跨區域再配置,形成有梯度次序的“雁陣”空間發展模式。具體到我國,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當地已不具備優勢的情形下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在生產流程改進升級的基礎上可以維持甚至強化原有的比較優勢。

  第六,產業集群集聚優勢需進一步升級。產業集群集聚現象會促進製造業企業知識生產能力和知識轉移能力的提高,從而為製造業發展提供良好知識交流和技術創新環境。具體到我國的情況,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行業處於低集聚狀態,技術水平較高的製造業行業的集聚程度則更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對全球產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世界級產業集群還比較少,很多同類企業只是聚集在臨近的地理區域,相互間的知識交流、資源共享並不多見,因此,如何提升產業集聚區的知識交流強度和知識生產能力,形成根植於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是我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

  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的著力點

  不斷提高投入要素的質量

  依靠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智能製造發展

  切實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

  加快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和優化新興產業區域布局

  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更好培育我國製造業新競爭優勢,要圍繞以下幾個重點發力:

  一是不斷提高投入要素的質量。要在科技投入方面適應我國科技整體水平由“跟跑”向“並跑”和“領跑”的角色轉變,創建高效、公平、開放的技術研發、交易、轉化環境,重點支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前沿技術研發,參與國際技術研發合作與分工。要進一步優化資源和能源消費結構,提高綠色能源比重,提升資源回收水平,發展替代性新材料,加強關鍵資源的戰略儲備。要不斷提高勞動力素質,優化人才培養、成長和引進環境,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職業教育都要根據科技革命的變化進行調整和改革,形成滿足新時期發展要求的中高端人才庫和產業工人群體。

  還要看到,隨著信息社會的深入發展,數據信息成為新的投入要素,我國是全球數據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數據傳輸和處理能力全球領先,要盡快補齊現存短板,促進優勢數據要素資源在製造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二是依靠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智能製造發展。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對破解我國製造業發展瓶頸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可起到積極作用。要重點圍繞提升製造業生產效率和效益、緩解人力成本上漲壓力、提高生產的柔性化程度、準確預測市場與匹配供需、提升製造業質量控制能力等亟待解決和突破的問題,更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應用場景創新。

  三是切實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邊界正在模糊甚至消失,無論是對於製造業中傳統產業的改造、新興產業的培育,還是服務業結構的升級,加強兩者的融合都是重要的路徑,也是發展的趨勢。近年來,我國企業不斷創新,探索出了幾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路徑,未來還需要在加強要素層面的深度融合、提升用戶價值、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製造業效率和效益、促進業態創新和發展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等方面進一步加強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

  四是加快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和優化新興產業區域布局。新興產業具有更優的生產函數、可集聚更高端的人才和更先進的生產技術、滿足更具前景的市場需求;新興產業在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中能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新興產業還是創新成果積累的重要載體。“十三五”以來,各地區將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能源新技術、節能環保等列入重點發展產業,同時也出現了低端重複投資以及新興的過剩和高端的過剩等問題。更好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各地既要關注新出現的戰略機遇,也要在制定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時著眼於適應自身條件和基礎,明確重點和方向,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不斷優化新興產業的區域布局。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史 丹、李曉華、李鵬飛、鄧 洲(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