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8日電/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儲蓄率為47%,與2008年的51.8%相比,下降了4.8個百分點。其中,居民儲蓄率比2008年累計下降了1.1個百分點。 對此,有觀點認為,中國儲蓄率出現了斷崖式下降。並由此認為,居民已經是“囊中羞澀”。
和訊網發表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與歷史峰值相比,中國的儲蓄率確實出現了一些下降。但是,用斷崖式下降,還是有點過了,更沒有出現居民“囊中羞澀”的問題。
儲蓄是聚集經濟建設資金、穩定市場物價,、節貨幣流通、引導消費、促進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儲蓄率高,說明可調控的資金餘地大,能夠調度和使用的資金足。反之,則說明資金的可調控性小,運作餘地窄。因此,各國都比較重視儲蓄工作,也注重儲蓄率的提高。
中國作為儲蓄條件較好、儲蓄率較高的國家,儲蓄率一直居於全球較高水平。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居民儲蓄率一度超過了50%,達到51.8%。因此,在應對金融危機中,儲蓄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分析,那麼,儲蓄率下降是否意味著居民口袋中錢減少了呢?是否意味著其他存款都在急劇下降呢?有一定關係,但不是絕對的。從居民儲蓄來看,近年來,儲蓄率下降,一方面,與房產對居民儲蓄的擠壓有關。由於房價的持續上漲,導致居民購房的支出增多,繼而影響了居民的儲蓄,帶來居民儲蓄率下降;另一方面,說明居民的消費觀念在發生著積極變化,過去那種只存錢、不花錢的觀念,已經得到了較大轉變。尤其是年輕一代,消費的欲望明顯高於他們的父輩,甚至一代強於一代。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會出現儲蓄存款減少、儲蓄率下降現象。
就其他存款來說,如政府存款,也出現了一定幅度減少。原因就在於,近年來,中央明確要求,提高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率,不允許地方和部門再把資金趴在賬上,而必須快速使用。尤其在減稅力度加大的情況下,更要求政府部門能夠把結餘的資金拿出來,彌補公共經費、公用經費的不足,以便於更好地發揮財政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穩定經濟增長,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又如企業儲蓄,除了企業效益下降對企業儲蓄產生一定影響之外,去杠杆政策下要求企業降低負債率,也迫使企業將一部分儲蓄償還了銀行貸款。不然,企業負債率也不會出現下降。所以,其他儲蓄的下降,也是有一定客觀原因的。
縱然如此,中國的儲蓄率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根據 OECD 統計,2016 年居民儲蓄率最高的三個國家分別為瑞士、瑞典和墨西哥,其比例分別為 18.79%、16.02%、15.45%,英國居民儲蓄率最低,僅為 1.62%。而 2016 年中國居民儲蓄率高達 36.1%,是瑞士居民儲蓄率的約 2 倍、英國居民儲蓄率的約 22 倍。從國民儲蓄率來看,按照IMF 的統計,2017 年中國國民儲蓄率為 47.0%,遠高於世界平均儲蓄率的 26.5%,其中美國和英國的儲蓄率分別為 18.1%和 13.0%,都遠低於中國。不僅如此,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儲蓄下滑後,從今年一季度起,儲蓄開始反彈。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居民部門新增存款規模創下近幾年來新高。一季度住戶存款餘額為77.6654萬億元,同比增速為13.1%。這樣的高儲蓄率和儲蓄增長率,又怎能說中國居民“囊中羞澀”呢?又怎麼認為中國儲蓄率出現斷崖式下跌呢?
恰恰是,面對過高的儲蓄率,說明居民對如何消費仍然沒有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比較大,不敢放開消費。因此,儲蓄沒有能夠最大效率地發揮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如果消費的動力更旺盛一點,對發揮儲蓄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會更好,效率也更高。
文章指出,當然,面對已經出現的儲蓄經下降問題,也要正確看待、理性分析。特別是居民消費群體中的年輕人,存在著一些超前消費現象。有的年輕人通過貸款等方式滿足高消費,已經留下了一些風險隱患。同時,房價的持續走高,也對居民的正常消費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且推動了居民負債的增多。也就是說,居民儲蓄的絕對值可能比相對值更不樂觀一些。如果把居民儲蓄扣除居民負債,絕對儲蓄率會更低,需要引起重視。更為重要的是,社會保障制度滯後,可能也是導致輿論和公眾對居民儲蓄率下降表示擔憂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總體上講,中國的居民儲蓄出現下滑是事實,但是,決不是有的人眼裡的斷崖式下降,也不是所謂的居民“囊中羞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儲蓄率必須出現下降,消費必須增強。只是,要預防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同時,要加大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讓居民敢消費、能消費、想消費。一旦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增強了,對居民儲蓄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