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1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產業扶貧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一個地方要發展,就必須有產業的支撐。產業扶貧是盤大棋,要下好這盤大棋並不容易,必須打好“組合拳”,做到“一子落而滿盤活”。
一是走好特色路。產業是否有特色,直接關係到扶貧的實際效果。發展產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立足當地自然禀賦,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注重發展山地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特色產業,學會“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謹防產業“水土不服”。應該看到,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產業扶貧不能貪大求全,而是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著力在“特”字上做文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篩選前景廣闊的特色產品,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拉長特色產業鏈條,做強特色產業深加工,提升特色產業附加值。切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爭取把發展的短板變成“潛力板”,增強持續發展的後勁。
二是借助市場力。發展產業既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也要借助市場“無形之手”。如果一看見其他地方的某個產業很紅火,就盲目跟風、照抄照搬,而不進行差異化發展,就極易造成產業同質化問題,弄不好還會“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樣的教訓不勝枚舉。因此,在實施產業扶貧時,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尊重市場規律,堅持市場導向,瞄准市場需求,發揮好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的“頭雁”效應,構建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讓群眾共享產業扶貧紅利。同時,還要轉變“重生產、輕市場”的傳統觀念,提高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積極應對市場變化,不斷擴大產品銷路,減少中間流通環節,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特色產品“走出去”,把“土疙瘩”變成脫貧致富的“金元寶”。
三是廣納群眾言。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他們的力量是巨大的,智慧是無窮的,產業扶貧離不開他們的積極參與。在推動產業扶貧進程中,如果幹部以自我為中心,高高在上,就極易出現“有政府決策、沒有群眾參與”的現象。經驗表明,前景再好的產業扶貧項目,一旦離開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都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幹部不能大包大攬、越俎代庖,而是要沉下身子、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充分調動群眾的主動性,切實提高群眾的參與度,持續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廣泛徵求群眾意見,注意傾聽群眾心聲,善於汲取群眾智慧,實現對症下藥、靶向治療、藥到病除,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持續增強扶貧的“造血”功能。
四是謀劃長久策。“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產業扶貧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項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來不得半點馬虎。在產業扶貧進程中,幹部不能“三分鐘熱度”,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防止急躁冒進、急於求成,不能圖光鮮投機取巧,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熱衷於“短平快”的項目,嚴防“被脫貧”“假脫貧”“數字脫貧”等現象,杜絕“造盆景式”的作秀扶貧,正確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平衡關係。在完成近期目標任務的同時,還要有長遠打算和戰略視野,研究打贏脫貧攻堅戰後的產業發展問題,認真謀劃長久脫貧之策,科學制定產業扶貧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為群眾長遠發展、持續發展打好產業基礎,為群眾栽下“搖錢樹”,幫群眾拔去“窮根子”,讓群眾脫貧之後不再返貧。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郝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