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次“九合一”選舉與兩岸統一前景
http://www.crntt.hk   2019-06-23 00:12:10
 
  台灣民眾不得不承受兩岸關係趨於惡化的後果。兩岸軍事關係重回緊張乃至對峙局面,特別是在大陸軍力與威勢不斷增強的態勢下,台灣民眾對安全的憂慮與日俱增。台灣當局的國際空間大幅收縮,使台灣民眾在國際社會中的尊嚴感遭受挫折,台灣當局被國際社會排斥對台灣民眾的正當權益也造成各種不良影響。台灣民眾對因兩岸關係緊張對台灣經濟民生造成的損害更是有著切身體驗。在此次“九合一”選舉中,選前不久才“空降”到高雄市的國民黨人韓國瑜如橫空出世,掀起滾滾“韓”流,不僅在民進黨長期執政的高雄市一舉拿下執政權,而且還在其他多個縣市助選國民黨人成功執政。韓國瑜別具一格的競選風格深深觸及了選民的心弦。對於他的接地氣的直白競選口號“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普通人都知道意味著“貨要去向大陸,大陸人要進入(台灣)高雄,(台灣)高雄才能繁榮”。韓國瑜甚至直接指出,他認同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韓國瑜能夠在高雄市獲得執政權,表明即使在深綠的高雄市,民眾對兩岸關係不斷惡化狀況也是強烈不滿的。國民黨自2016年失去執政權後,黨內紛爭不斷,黨產被剝奪,黨組織渙散乏力。但國民黨卻能夠在此次“九合一”選舉中大勝,這同2008-2016年國民黨人馬英九執政期間的執政業績有很大關係。民進黨自2016年取代國民黨成為執政黨後,當時一度似乎迫在眉睫的“被統一”的危險暫時消除,但兩岸關係惡化的後果卻迅速顯現出來。國民黨在2008-2016年執政期間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了台海和平,使台灣的國際空間得以維持與擴展,特別是產生了可觀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紅利。與之正相反,民進黨2016年上台後,否定“九二共識”、從事各種“台獨”活動,破壞了台海和平氛圍,導致台灣的國際空間大幅壓縮、特別是造成了台灣經濟民生的困頓。兩相比較,對台灣選民心靈產生的震撼是巨大的。由此,在2016年“九合一”選舉中,台灣選民因安全、國際尊嚴、以及經濟民生等問題引發的恐慌與對執政的民進黨施政的怨恨匯集起來,致使民進黨慘敗而國民黨大勝。

  三、2020年大選與兩岸統一前景展望

  兩岸關係狀況在台灣最近兩次“九合一”選舉中所起的作用表明,兩岸關係是台灣的命脈。兩岸關係好,則台灣好,台灣人民受益;兩岸關係惡化,則台灣困擾,台灣人民受害。兩岸關係貫穿到台灣的經濟、政治、軍事與社會各個領域,對台灣民眾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相比於大陸,台灣衹是領土有限的一個海島,居民數量也不多,即使在“九合一”這樣的地方選舉中,執政黨也會因其錯誤的兩岸關係政策而被選民驅趕下台。

  兩岸關係是台灣的天定命緣,是由血緣、地理、歷史、文化、法理以及現實的經濟、政治、軍事與社會關係所維繫的生命紐帶。台灣人民有四項基本追求,這四項基本追求目標的實現,都同兩岸關係直接相關。1、和平安全。台海和平與否、兩岸是和是戰,直接關係著台灣人民的生命與財產的安全。如果“台獨”勢力引發兩岸軍事緊張對峙甚至大陸實行武統,勢必危及台灣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2、自主自由。台灣人民追求當家做主的主人地位,要求自主選擇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但是,在兩岸走向統一的過程中,兩岸如何統一、以及統一成什麼樣的政治國家,對台灣人民或政府保持自主自由的政治地位就至為關鍵。3、經濟民生。大陸對台灣的經濟民生具備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越條件。目前,大陸已是台灣最大的交易夥伴,也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的來源地。依託大陸雄厚的科技經濟實力與廣闊市場,衹要兩岸關係好,解決“貨出得去、人進得來、台灣發大財”的問題易如反掌。4、尊嚴面子。台灣人民要有尊嚴,在中華文化中又特別看重臉面。總是被國際社會排斥在外,不僅尊嚴掃地,丟面子,正當權益也受損。解決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也取決於兩岸關係。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自19世紀末以來,兩岸關係歷經磨難,大陸與台灣分離太久,隔閡甚深。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失敗後,當時的滿清政府根據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同大陸相分離。1945年中國戰勝日本,台灣回歸祖國,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中國主權。1945年-1949年期間是中華民國政府施政下兩岸統一的短暫時間。1949年至今,兩岸因國共內戰再次長期分離,形成在大陸施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在台灣施政的中華民國政府隔台灣海峽對峙的政治格局。雖然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之間逐步開展了經濟社會領域裡的交往,但兩岸之間的政治分歧始終未得到解決。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當今兩岸關係走向統一之大勢已經形成,這是兩岸在經歷了長期分離之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兩岸各自與共同努力下,兩岸重新統一的條件逐步具備。兩岸各自的政治在20世紀80年代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陸自7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大政方針。台灣在80年代解除了戒嚴,允許老兵跨越台灣海峽返鄉探親。進入90年代後,兩岸各自建立了海協會與海基會,實現了汪辜會談,確立了“九二共識”,逐步推進兩岸“三通”。中國國民黨2008-2016年在台灣執政期間,兩岸執政黨共同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使兩岸經濟關係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在兩岸走向統一的進程中,有兩個決定性因素:

  1、兩岸綜合實力對比。在過去的40年期間,兩岸的綜合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大陸在科技、經濟、軍事等領域裡對台灣的優勢越來越大。

  2、兩岸經濟融合度越來越高。這兩個因素未來將會繼續強化,勢必將使兩岸政治統一日益迫近。

  走“台獨”道路將置台灣於死地,時勢也不允許兩岸政治關係現狀無限期維持下去,走向政治統一是兩岸關係的必然發展方向。兩岸統一理論上存在著三個選項:一、大陸被台灣現行的“中華民國體制”統一,“中華民國體制”恢復對大陸地區的統轄權。目前看,這種前景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二、台灣被大陸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統一,台灣未來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之內實行“一國兩制”。隨著大陸綜合實力對台灣的優勢不斷增大,這種前景的可能性不斷增大。三、兩岸共同締造新的統一的中國國家體制。兩岸既是新的統一國家體制的締造者,也是未來新的統一國家體制的接受者。這種前景的出現,需要兩岸的創新與探索精神,寬闊與包容的胸懷,特別是要以兩岸人民為中心、將中華民族大義置於各個政黨或個人的政治信念追求之上。所謂台灣的主流民意反對同大陸統一,是不確切的。台灣民眾與政黨並不是要反對一切形式的統一,所反對的衹是“被統一”。如果現在是由台灣現行的“中華民國體制”統一中國,恢復其在大陸的統轄權,那麼台灣的民心民意肯定會大不同。面臨著台灣將要被馬克思主義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創建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所統一,不僅主張建立“台灣國”的民進黨等“台獨”勢力要誓死反對,長期為“中華民國”而奮鬥的國民黨人也必然要做拼死抵抗。所以,雖然兩岸統一已成為當今時代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性要求,但如何統一、以及統一成什麼樣的政治國家則是對兩岸執政黨乃至執政者的嚴峻考驗。

  兩岸關係政策將是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與“立法院”大選的核心問題。台灣各政黨與候選人的兩岸關係政策主張不僅將決定著他們能否勝選獲得執政權,更決定著他們執政後兩岸關係的走向。國民黨在2008-2016年執政期間躲避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歷史性課題,導致其執政地位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與2016年大選中被反對“被統一”更堅決的民進黨取而代之。正如當年國民黨不知因何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中慘敗,現在也不知為何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大勝。此次競選獲勝的高雄市長韓國瑜在競選期間曾說要“經濟100分,政治0分”。但當他表明認同“九二共識”的時候,他的政治得分就已在及格以上了。在兩岸趨向統一的歷史大勢氛圍中,2020年台灣地區大選是不可能迴避兩岸關係政治議題的。但是,如果國民黨候選人繼續因循“不統、不獨、不武”的消極的兩岸政治關係政策,強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那麼就將在選戰中處於弱勢地位。“衹經不政”的迴避政策曾經造成國民黨在2014年“九合一”選舉與2016年大選的慘敗,難道還要在2020年重蹈覆轍?大陸最新闡明的“九二共識”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這是同“不統”不相容的。國民黨在“一中各表”的口號下主張無限期維持兩岸關係現狀,就會形成事實上的“一邊一個中國“。

  民進黨儘管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慘敗,但在2020年大選中肯定會繼續強化和突出反對“被統一”的兩岸關係政策,強調維護台灣的“主權”地位與“自由民主”憲政制度。民進黨將勝選繼續執政的希望,寄託在台灣民眾將會更為看重台灣的自主自由的政治地位上,一旦台灣選民擔心“被統一”的恐慌再次被煽動與喚起,民進黨將更有可能擊敗國民黨在選戰中勝出繼續執政。民進黨如果繼續執政堅持走“台獨”路線,勢必將激化兩岸對立。台灣民眾將面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窘境:一邊是自主自由的政治地位,一邊是和平安全、經濟民生與國際尊嚴。不論是出自國民黨、民進黨還是其他方,衹有順應歷史時勢主動追求兩岸統一的政策主張與政治路線才能使台灣人民同時兼得和平安全、自主自由、經濟民生與國際尊嚴。

  大陸執政黨的兩岸關係政策,不僅決定著兩岸關係走向,也會對台灣地區的政治選舉產生重要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執政黨對台灣的大政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除非出現2005年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所列舉的分裂中國的各種狀況,大陸執政黨主張以和平方式,通過兩岸之間的平等協商解決政治分歧,實現兩岸政治統一。在2008-2016年國民黨人馬英九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期間,大陸在對台灣交往活動中策略性避談統一,實行“先經後政”,曾讓台灣某些人認為大陸可能會接受兩岸政治關係現狀無限期延續下去的狀況,以致“維持兩岸關係現狀”一時成為國民黨與民進黨爭相採用的政策口號。近幾年來,大陸執政黨順應歷史時勢的客觀要求,為推動兩岸統一進程採取了更為明確的態度與更為切實的措施。雖然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惠台31條措施等各項政策肯定會影響台灣民眾的政治選擇,但決定台灣民眾政治選擇的關鍵因素還在於大陸對台灣政治地位的政策,即兩岸統一後的“一國兩制”的安排。

  “一國兩制”作為創新性的國家政治體制安排,有原則性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同時又具有探索性與包容性。“一國兩制”包含著兩種統一國家體制安排的可能性:1、由大陸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為兩岸統一後的中國國家體制,兩岸政權之間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台灣未來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內自治實行資本主義制度。2、在兩岸各自政治現狀的基礎上,由兩岸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共同締造新的統一中國國家體制,兩岸在新的中國統一國家體制之內,分別實行各自的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

  “一國兩制”的這兩種可能的安排對台灣的意義是極其不同的。前者意味著台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同時也意味著“中華民國”在現實中的最終消亡。後者則意味著兩岸的人民、政黨與政府都作為歷史主體主動地共同地去締造新的統一中國的國家體制。大陸執政黨對台政策主張傾向於哪一種“一國兩制”的安排,對台灣民眾的政治選擇的影響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果大陸執政黨對台灣暗示或明確、間接或直接地表明,未來大陸與台灣應統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那麼,客觀上將會有助於台灣堅持走“台獨”路線的政黨與個人在2020年大選中勝選執政。如果大陸執政黨明確表明“一國兩制”的安排包含著兩岸共同締造統一中國的可能前景,那麼將會有助於台灣主張兩岸統一的政黨與個人在2020年大選中獲勝。兩岸共同締造統一中國的前景也將使“一國兩制”在台灣去“妖魔化”,使“一國兩制”成為台灣主流社會與主要政黨可以探討與接受的政治議題,引導台灣逐步加入兩岸統一歷史進程。

  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兩岸每個中國人的大事,將檢驗中華民族的素質,也將檢驗每個中國人、特別是從政者、執政者的素質。在兩岸統一歷史進程中,不僅有力量的權衡與較量、利益的追求與引誘,更要有道與義的貫穿與引領。對兩岸政治統一的追求,不僅應是對中華文明數千年來政治理想的追求,也應是對人類社會現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在21世紀,中國統一不應再以犧牲兩岸人民的生命與財產為代價去實現。中華民族國運的上升勢頭更不應被兩岸之間可能的戰爭而打斷。“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衹要兩岸的從政者乃至執政者真正以天下為公,以兩岸人民為中心,以中華民族大義為重,就會克服各種困難與障礙,通過平等協商為未來兩岸統一做出最適合兩岸人民暨中華民族發展需要的創新性政治設計與選擇。“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以大陸之大,惟仁才能以平等包容之心態對待台灣。以台灣之小,惟智才能以積極主動之心態對待同大陸的統一。兩岸倘若真能見仁見智,則必能見兩岸和平統一的光明前景。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6月號,總第258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