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企業征信、評級如何合力“融資難”
http://www.crntt.hk   2019-04-28 08:26:16
  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中國個人征信發展迅速,除央行征信系統外,在八家個人征信試點的基礎上,百行征信也於去年設立。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記者辛繼召述評文章指出,雖然125家企業征信機構在央行備案,但行業集中度較低,業內尚缺乏規模較大、覆蓋較全面的企業征信機構。各家機構規模、註冊資本普遍較小,行業整體虧損,甚至已有二十餘家企業征信注銷。

  對企業征信而言,征信“白戶”仍然存在。小微企業融資最後一公里問題還需進一步打通。

  根據央行4月12日公布的數據,目前,個人和企業征信系統已采集9.9億自然人、2591.8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信息,分別接入機構3564家和3465家,年度查詢量分別達到17.6億次和1.1億次。

  上述市場主體中,個體工商戶一般以個人身份向銀行申請授信,目前仍有4.6億自然人沒有信貸記錄。

  企業近3500萬主體中,接入央行征信的超2500萬戶,即使考慮到“空殼公司”,很明顯,企業征信中的“白戶”仍然廣泛存在。

  征信“白戶”的存在,一般主要是小微企業。在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過程中,融資環節的最後一公里,即企業如何接觸到銀行,將反映自身經營和財務狀況的信息傳遞給金融機構,目前仍是信用傳導鏈條的一個缺口。

  但是,與個人征信不同,個人征信中反欺詐優先級高於信用風險。在排除所謂黑名單客戶後,按照個人信用情況評估其信貸額度。由於商業社會中供應鏈的存在形成網狀社會,企業征信的欺詐風險很容易通過上下產業鏈的穿透調查來識別,企業征信的難點還在於識別企業信用。

  特別是,適應小微企業融資特點,諸如缺乏健全財務數據,經營不規範等,銀行對小微企業融資不能只依靠企業財務報表和流水表現,而是通過企業經營數據、社保數據、繳稅數據等建模,獲得企業的信用額度。

  文章稱,早在2015年,國稅總局、銀監會即聯合發文,開展“銀稅互動”。

  目前,對國內百餘家企業征信仍然以征信報告為核心,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數據,且只要是地方中小機構。由於規模較小,在企業征信信息獲取過程中,征信機構與大中型銀行相比,在與地方稅務局的談判中的“議價”能力並不高。而且,這一過程中,由於較大的征信機構、商業銀行策略的趨同化,實際上已經變得擁擠不堪。

  從國際看,企業征信的最終目的仍是衡量企業的信用風險情況。

  美國企業征信龍頭鄧白氏積累了全球兩百多個國家的企業數據,除了提供傳統企業征信報告,還與費埃哲開發出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分,中小企業“胡佛分析”等,實質上已經成為提供企業風險管理和市場營銷方案為核心的商業咨詢機構。

  此外,企業征信與企業評級有相通之處。

  企業征信主要應用於信貸等業務場景,企業評級主要應用於債券發行。目前,市場上有125家企業征信機構,97家信用評級機構。

  2017年9月發布的《中小企業促進法》規定,國家支持征信機構發展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征信產品和服務,依法向政府有關部門、公用事業單位和商業機構采集信息。國家鼓勵第三方評級機構開展中小企業評級服務。

  文章表示,企業征信與評級依靠的是機構本身的公信力。實際上,無論在債券評級,作為信用債投資主力的銀行,也基本不看外部評級,而是自建投研團隊,構建內部評級體系。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