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看得見的預期和看不見的現金流
http://www.crntt.hk   2019-04-26 08:05:35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在可預期的時期內,除非所投資的企業能創造出真實的現金流,否則投資者將無法承擔超長時期的投資支出。不幸,共享單車行業的現金流創造並不快,也不多,這是因為投資者低估了公共交通設施對出行便利工具的替代作用,高估了居民對共享單車支付意願。

  最近出門,看到小黃車又開始投放新車了。是企業融到新資金了?還是人們對騎單車的需求上升拉動了供給?以前不會想這些問題,街上密密麻麻放著各種顔色的單車,代表著不同的企業。這些企業在空間上相互競爭,都想著把競爭對手擠出市場。單車投放密度越來越大,以至於人行道都給擠占了。走路都困難,還談什麼騎單車?再看看不少單車上落滿了厚厚的塵土,這也幾乎預見了這些企業的結局。

  共享單車企業之間的競爭幾乎完全符合經濟學標準模型的預測。在產業組織理論中有個古諾模型,說的是市場上有兩個勢均力敵的企業,為了相互競爭,不得不各自擴大產量,通過產能規模取勝。古諾模型本質上是數量競爭,企業試圖通過快速擴大規模來打敗競爭對手。共享單車企業的擴張路徑,無一例外都符合這個模型的預測,當一個新企業出現時,都是在相同區域高密度投放單車,試圖用單車數量來碾壓對手。

  但是,共享單車之間的競爭和古諾競爭還是有點不一樣。在古諾模型中,企業從投資到形成規模化的產能,需要相應的技術、要素和時間,這不僅考驗企業的管理能力和資源動員能力,還取決於企業家對市場機會的判斷和把握。假如企業家對市場機會更敏感,企業管理效率更高,動員資源能力更強,這個企業就會占得投資先機,進而搶先形成規模化產能,從而領跑整個行業。除非兩個相互競爭的企業一模一樣,並且同時發現了市場機會,並同時做出投資決策,這時才會出現真正的古諾競爭。否則,古諾競爭就會轉化為領導者—追隨者模型,行業中作為領導者的企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而其他企業則作為追隨者在後面追趕。所以,在很多行業中,看似古諾競爭的背後實際上都是不同形式的領導者—追隨者競爭。

  共享單車的情況在於,多個企業擁有類似的生產商,共享單車企業不生產,不存在投資周期問題。共享單車企業所需要的,是從生產企業那裡採購足夠多的單車在市場投放。這是一個平台競爭模式,而不是生產競爭模式。共享單車之間的數量競爭其實是平台競爭。這種平台競爭所引發的數量競爭是否會導致單車價格上漲?這涉及一個前提條件:供給是否充分。過去我國是自行車大國,單車生產廠商的生產能力很充分,並且在經歷了電動車的興起、汽車業的發展及公共交通設施的日益發達之後,家庭對自購單車的需求其實是在下降的。這就意味著原先單車生產企業的生產能力可能會過剩。共享單車行業繁榮後,對單車的購買需求快速上升,原先形成的生產能力足以覆蓋這些需求,因而沒有導致單車價格上漲。恰恰相反,隨著單車購買數量上升,生產單車的企業進一步獲得規模經濟,成本反而下降了,進而使得單車價格下降。

  假如共享單車企業之間的數量競爭最終導致購買單車的需求超出了既定生產能力,那麼價格機制還是會起作用的,單車價格肯定會上升。可問題是,單車生產企業根本等不到那一天。回到共享單車企業的數量競爭的性質。看似數量競爭的背後,並不是古諾模型中所講的生產的競爭,而是投放的競爭。投放數量不取決於生產,而僅僅取決於資金。這才是共享單車企業數量競爭的本質。這種數量競爭本質上是資金競爭,也就是金融競爭。一個共享單車企業試圖投入更多單車,就須有足夠的資金,並能承擔這些單車的損耗。而這些資金來自各種投資人的投資。投資者依靠投資支撐共享單車企業,不斷給這些企業輸血,試圖通過慘烈的數量競爭來獲得市場占有率。
既然共享單車企業的數量競爭本質上是金融競爭,而投資者當然是為了預期回報。只要街道上不斷地有新車投放,就說明投資者預期共享單車企業是能給予可觀回報的。對這些投資者而言,預期似乎是看得見的,因為每個投資者都在想這樣一個問題,只要自己能給所投資的企業續命,那麼自家的企業撐得最久,就能最終獨占這個市場,從而形成贏者通吃的結局。到了那一步,自家的企業就是一家壟斷企業,可以獲得壟斷利潤,這肯定比投資競爭性行業划算。對壟斷利潤的追求,大概就是這類投資者預期的夢想。

  而現實在於,投資者會面臨資金和流動性的約束,所投入的資金其實很有限。這就意味著這類投資實際上面臨著一個期限限制,在可預期的時期內,除非所投資的企業能創造出真實的現金流,否則投資者將無法承擔超長時期的投資支出。對投資回收期的判斷就成為投資這類企業的關鍵環節。不幸的是,共享單車行業的現金流創造似乎並不快,也不多,這些企業的現金流得需要拿著放大鏡來尋找。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投資者低估了公共交通設施對出行便利工具的替代作用,又高估了居民對共享單車支付意願。

  共享單車能起多大作用,取決於城市的人口密度,只有在人口密度足夠大的空間,才可能形成足夠的需求。而人口密度足夠大的城市往往公共交通也發展最快,這種出行便利工具之間的替代性也就越強。而共享單車充其量也就彌補公共交通的不足部分,對居民來說,支付意願並不高。當居民支付意願較低時,只能通過數量取勝,而共享單車數量其實是有天花板的,根據人口密度和出行頻次很容易推算,足見共享單車的市場空間是有限的,這就違背了網絡經濟中不斷突破天花板的經濟特征。在有限的市場空間下,即便獲得了贏者通吃的市場地位,恐怕也很難看得見可觀的現金流。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周業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