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中國消費者協會不久前發布的《農村集貿市場調查體驗報告》通過對155個農村集貿市場的實地調查發現,有87個市場存在疑似假冒產品,73個市場存在“三無”產品,43個市場發現偽劣產品,27個市場出現過期產品。《報告》得出的結論是:農村假冒產品和“三無”產品問題發生率相對較高,這和公眾感受到的“山寨泛濫”不謀而合。
農村消費市場之所以存在大量山寨產品,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部分農村低品質消費需求導致了山寨產品滋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甄別消費品質量上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事實是,農村山寨商品的主要消費者是老人和兒童,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他們顯然是甄別力較弱的一方。
培育成熟的農村消費者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相關知識的普及與防山寨宣傳工作的不斷深入。工商執法下沉至鄉村,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理更是應有之義。但市場的治理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市場來求解:讓正品大量進入,擠壓山寨產品的生存空間,農村消費市場才能得到根本淨化。
有專家指出,信息和渠道鴻溝所導致的消費不公平現象,是農村地區山寨產品橫行的原因之一。而電商因為銷售集中度高且具備商品可溯源特質,在做好平台治理的前提下,恰恰是破解農村地區山寨產品橫行的一個重要手段。
因時代與技術之便,近年來,農村電商平台獲得了迅速發展。農村有著廣闊的市場,電商大有可為。整治山寨市場才能帶來真正的消費升級。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姜 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