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功,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生產要素。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面臨新的挑戰,依靠要素投入的數量型增長越來越不可持續,如何實現增長動能轉換和創新驅動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經濟日報發表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李穀成文章表示,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一是推動農業前沿技術進步。長期以來,中國農業以提高土地產出率為目標,選擇了一條以現代高產品種、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和現代化學投入為主要內容的技術進步路徑。新形勢下,農業由以單產高產為導向的數量型發展階段,轉向以品質質量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技術進步應逐漸向資源節約型技術與勞動節約型技術並重的方向發展,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培育農業戰略科技創新力量。
二是提升農業技術效率。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活體,農業技術在進行轉移或擴散時,需加強對自然條件的適應性研究和基礎設施的改良等,這有賴於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新形勢下,要重點解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銜接難題,堅持農技推廣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建立健全以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科研教學單位、社會化服務組織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三是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主要表現為勞動者所具有和運用的科學文化知識、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健康及勞動者的地理分布等,其投資主要通過教育、培訓、健康醫療和職業遷徙來進行。在這方面,應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建立健全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等。
四是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鄉村振興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有關土地制度、農村金融制度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體制機制創新等。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激勵約束機制;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等。
五是實現綠色發展。農業高質量發展除了要求資源節約外,還要求具備環境友好的特征,最大限度地減輕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外部效應。實踐中,需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實施鄉村綠化美化行動等,更好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