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日電/粵港澳大灣區可以說是香港近期最熱的話題之一,各種論壇接連不斷。特別是企業界,對探討規劃帶來何種機遇極為熱衷。
有些人會問,此前已有各種面向香港的投資、貿易等便利措施,大灣區還能提供什麼便利?
眾所周知,香港本身地域狹小,市場有限,大灣區規劃的出台,等於給香港敞開了龐大腹地。廣東九城市再加港澳,人口大約有7000萬,包括高端產業在內的製造業基地,和香港有極大的互補性。
簡單而言,大灣區最大的特點是把11個城市連成一個整體,從路網等基礎設施開始,再加上各種通關便利、政策變通、制度創新,形成一體化發展,人、財、物、信息能更加暢快地在區內流通。
以移動支付為例,內地移動支付非常普遍,但香港人在內地支付卻無法使用支付寶、微信。港人要在內地使用支付寶和微信,首先需要開設內地銀行賬戶,準備內地電話號碼。在大灣區規劃指導下,兩地金融監管部門開始對接,幾天前,中銀香港已開始給港人辦理內地移動支付賬戶了。
大灣區一個目標是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科創產業需要高度的知識密集為支撐,核心是要吸引高端人才,特別是國際人才。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吸引了大量內地高端人才,由此發展出國際一流的高端製造業,但相對來說,吸引國際人才還不足。而香港在吸引國際人才方面有優勢,但自身發展科創產業卻受到很大限制。雙方優勢互補的空間很大。
已有國際名校看到了這一點。著名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到香港設立了研究基地。原因何在?麻省理工研究能力強大,然而美國製造能力有限,很多想法變不成實際成果。到了香港,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緊挨著香港的深圳可以做到。
香港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大有很多原因,其中低稅制是很重要一條。香港的薪俸稅,相當於內地的個人所得稅,稅率最高17%,還有不少減免稅條款。港人到內地工作,會遇到一年內超過183天要按內地稅制納稅的實際問題。目前,香港討論很多的一個話題就是希望大灣區規劃中能夠放寬港人在內地計稅工作時間的限制。
目前來看,大灣區規劃受到業界熱捧,但普通人,尤其是香港青年對到內地工作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香港求職網站jobsDB對6000名18歲至65歲準備或正在求職人士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人(52.4%)不接受被派駐到包括大灣區在內的南中國地區工作,其中18歲至23歲不願到內地工作的打工仔也達到45%。
實際上,近年來為吸引香港青年到內地工作、創業,內地已經出台了不少優惠措施,設立了不少面向香港青年的創業基地,但效果有限。一個在大學教書的朋友曾在自己的班上做過小型調查,班上學生願到大灣區工作的寥寥無幾。問起理由,學生們七嘴八舌,紛紛表示不習慣、太孤單、競爭壓力大……但假如說,內地給你保障房,又安置在就業資源充分的地方,怎麼樣?九成以上同學又轉為熱烈支持。這說明,吸引香港青年融入內地,還需要把政策措施設計得更接地氣一些。好在大灣區規劃已經開了個好頭,隨著相關措施不斷出台,內地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一定會大大增加。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王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