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勝後談”不成,美國軍方轉而尋求保留駐阿美軍,執行“持久戰”戰略,即美國不尋求在外交或軍事上立刻採取強硬行動,而是保留適當規模的駐阿美軍,有條不紊地推進阿富汗戰略,協助阿富汗政府打擊塔利班,直至恐怖主義威脅徹底消除。“持久戰”戰略在美國國內不乏支持者,曾任駐阿富汗大使的瑞恩·克洛克指出,同塔利班進行談判是“投降主義”。美國國會參議院今年1月也通過修正案,反對特朗普的撤軍計劃。
不過,軍方的態度顯然無法代表美國的民意。根據最新民調,61%的美國民眾支持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美國政府和學界部分人士也認為,美國出兵阿富汗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他們引述美國國防部2018年6月的一份報告稱,“本·拉登被擊斃,‘基地’組織遭受重創,殘餘骨幹力量目前疲於自保”。
盡早脫身為上策
展望未來,駐阿美軍很難在解決阿富汗問題上發揮決定性作用,盡早撤離才是“最佳軍事建議”。
一方面,駐阿美軍如果留下,很有可能成為“雞肋”。首先,勝利遙遙無期。雖然自2005年以來,歷任駐阿美軍司令幾乎都對阿富汗戰局持樂觀態度,但正如丹尼爾·戴維斯中校在《阿富汗戰爭評估報告》中所言:“我們的高強度軍事行動並未像軍方高層所說的那樣削弱了暴亂威脅。隨著軍事行動強度的減弱,我們未來的行動很可能以失敗告終。”其次,重建難有作為。阿富汗政府內部一盤散沙,腐敗問題蔓延,阿富汗軍隊作戰能力依舊孱弱,控局能力嚴重不足。
另一方面,駐阿美軍如果盡早撤離,結果或將可以接受。從當前情況看,由於談判的主動權在阿富汗塔利班手中,且美國、俄羅斯等國均拒絕將阿富汗政府和美國的北約盟友納入談判進程,和談在短期內取得各方認可成果的可能性不大。即便如此,在內外因素的交織影響下,美軍全部或部分撤離阿富汗已是大勢所趨,阿富汗塔利班也很有可能“卷土重來”。但上述情況並不意味著美國撤軍將導致“災難性後果”,因為撤軍一方面會讓美國在經濟上擺脫一個“吞金獸”,另一方面也可讓美國在反恐戰爭方面劃上一個相對圓滿的句號。畢竟,美國人當前恐襲身亡的幾率“比浴缸溺水或野鹿襲擊身亡的幾率還低”。
總之,美軍當前最應該反思的不是如何保留在阿軍事存在,而是通過戰爭根除恐怖主義的可行性。正如《紐約時報》所評論的那樣:“恐怖主義沒有邊界,我們可以在特定情況下遏制恐怖主義,但無法堂而皇之地將其終結。”
來源:中國國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