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2月23日央視財經報道,某藝人用戶發布的一條宣傳新歌視頻的微博,獲得了超過一億次的轉發,以目前中國微博總用戶數3.37億人的比例來看,相當於每三名用戶當中就有一人轉發了這條內容。數據的真實性讓人懷疑,同時需要反思的是,當流量注水成為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時,虛高的背後最後會傷害誰的利益?可想而知,其帶來的“虛假繁榮”最終還是會讓消費者買單,唯流量觀的囚徒困境需要終結。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已經從原來的“看”和“讀”轉變為“點”和“刷”,眼球經濟各行各業競相追逐的目標,流量至上的唯流量觀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價值標準。於是乎,電商平台通過刷單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產品的好評,旅遊網站通過機器人進行數據造假,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台通過第三方軟件進行刷量業務,互聯網行業呈現一片“虛假繁榮”。
在虛假繁榮的背後,新媒體流量數據多為人為操縱,除了藝人公司和自媒體的推波助瀾外,很多粉絲的非理性追星也在助推假數據泛濫。據媒體報道,10元錢的基本套餐就能買到400個粉絲,或可以轉發100次。而“粉明星,就為他(她)刷單”的粉絲文化在充斥在各大粉絲群,為自己的偶像刷粉、轉發、打榜則成為合格粉絲的日常,殊不知自己追捧的偶像,不過是數字堆砌起來的泡沫罷了。
注水的數據帶來的改變不只是數字上的簡單增減而已,“虛假的繁榮”很可能會扭曲現實,阻礙行業的發展。假設每位明星都靠自己或者粉絲刷單漲粉買流量,而不用自己的實力和作品說話的話,那麼我們的明星演技和影視質量則成為了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流量為王的價值標準最後帶來的只有一碰即碎的繁榮假象。
針對央視報道中反映的明星賬號“流量造假”問題,新浪微博官方對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上限均為100萬。這種調整打破了數據觀、唯流量觀所帶來的“囚徒困境”式的攀比,有益於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在接下來的整治數據造假行動中,相關部門還應當從技術和監管兩方面下手。
總而言之,不論是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媒體上,還是在電商平台中,虛而高的數據不能讓人信服,反之,小而美的作品、產品才能樹立長效的典範。雖然流量不是原罪,但唯流量觀卻真實地破壞了人與人交往的誠信原則,同時也助長了行業發展的不正之風。
來源:紅網 作者:羅媛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