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營縣市長近期連連發聲,紛紛要求能儘快赴大陸進行城市交流。 |
中評社╱題:關於兩岸城市交流的思考 作者:周天柱(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束,藍營縣市長連連發聲,紛紛要求能儘快赴大陸進行城市交流,而沒想到的是,綠營縣市長在自設“不談政治”的前提下,也隨聲附和。一時間“兩岸城市交流”成了網紅的熱搜詞。
面對當前的台海形勢,回首2016年5月民進黨執政後的2年多時間,兩岸城市交流所歷經的坎坎坷坷;再進一步學習領會習近平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提出的五點政策主張,密切關注2019年兩岸關係大概率的動盪起伏,台海雙方城市交流的動向、發展與效應,值得深入探究及思考。
一、民進黨執政後“柯文哲模式”的突圍有利兩岸交流
1、“柯文哲模式”等同準承認“九二共識”
2015年島內“大選”期間,“台獨”逆流橫行,對滬台雙方繼續舉辦“雙城論壇”橫加指責。這對剛當選台北市長、把台北市與上海市聯合主辦“雙城論壇”當作自己一項重大政績的柯文哲來說,是一個頗為焦慮的問題。由於他本身的“墨綠”背景,及在參選台北市長並出任市長後的“白色”表現,令人們對他的信心不足。為了突破圍堵,柯以接受大陸中央媒體駐點台灣記者聯合專訪的形式,提出默認“九二共識”的“一五觀點”:“當今世界上並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並不是問題。”“一五觀點”的表態,等同準承認“九二共識”,“雙城論壇”得以繼續舉行。
2016年度的“雙城論壇”對柯文哲又是一大考驗。民進黨再次上台執政,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溝通聯絡機制“停擺”。更棘手的是,那年度的“雙城論壇”輪到由台北主辦。柯文哲按照2015年模式,找來媒體專訪。他深入一步表示,理解並尊重大陸方面對“九二共識”的堅持。秉持善意和“兩岸一家親”的態度,有助兩岸關係朝正面發展。翌日柯文哲在出席“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年論壇”開幕式致詞時再次重提“兩岸一家親”和“四個互相”(互相認識、互相瞭解、互相尊重和互相合作),強調兩岸一家親總比兩岸一家仇好。2017年6月,柯認為在四個互相基礎上,還要再加一個“互相”(互相諒解)。2018年12月20日,柯文哲在“雙城論壇”晚宴中,再次重申“兩岸一家親”。對於台“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曾表示,兩岸可以彼此親來親去,但不是一家親,台北市長柯文哲迅速回應,“什麼叫可以親,不可以一家親,不然要兩家親、三家親、還是半家親?”
從上述柯文哲針對滬台“雙城論壇”的一系列講話,所形成的十分獨特的“柯文哲模式”中可以看出,隨著兩岸情勢的不斷變化,也隨著“雙城論壇”的不斷深入發展,立足於島內地方首長的定位,柯文哲對“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的表述,已確立具有柯氏風格的準認同。“柯文哲模式”的形成,不衹是柯文哲的“一五觀點”的表態及對“九二共識”的“理解並尊重”,還與他一手成立市府大陸事務小組處理兩岸事務,以及曾多次提及“兩岸一家親”有關。尤其是“理解並尊重”“九二共識”,一方面沒有直接否認“九二共識”,而另一方面則透過“理解並尊重”,對“九二共識”進行准承認,這是“柯文哲模式”的核心內涵的關鍵所在。
2、“柯文哲模式”的多重溢出效應與意義
蔡英文上台執政後,一味堅守“台獨”底線,兩岸關係對峙僵持。在這僵局中,“墨綠”的柯文哲不迴避現實狀況,正面承認“九二共識”,這對滬台兩地,乃至兩岸關係是極為難得的機遇。這與已經籍著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之機,乾脆亮出正式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底線的蔡英文,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對極想連任的蔡英文形成相當大的政治壓力。
為了維持現狀,應對大陸,蔡英文一廂情願佈局,全面推動“三軌”,亦即民進黨執政縣市的行政首長到大陸訪問,甚至尋求與大陸城市結對“姊妹城市”,以求營造不承認“九二共識”,仍可進行兩岸交流的假象,並試圖實施另類“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以地方交流促動最高層級的互動。對此,大陸方面相當敏感,拒絕了民進黨執政縣市首長到大陸進行交流的要求;但與此同時,卻派出要員到台北市交流,就是要表達在地方交流層次,也要堅持“九二共識”的立場態度。滬台雙方克難前行,堅持積極舉辦為兩岸各方所關注並取得效果的“雙城論壇”,凸顯了大陸方面與台北市各階層各界別廣交朋友、“兩岸一家親”的意涵。
滬台“雙城論壇”在如此複雜的大氣候下的成功舉辦,具有越來越多的溢出效應與意義。其一,因當前島內是民進黨執政,民進黨主政的縣市與“中央”之間關係,不是大理石式,就是三明治式的關係。如果是前者,那麼民進黨主政的縣市,就有可能根據自身在地的需求邏輯,透過類似“柯文哲模式”,與大陸進行城市交流;而如果是後者,民進黨主政的縣市懾於執政當局的權威,就不太可能越過當局政策底線。其二,目前民進黨主政的縣市經濟狀況堪憂。若兩岸城市交流的經濟天平向藍營執政的縣市傾斜,那對綠營縣市是極其不利的。面對“九合一”選舉慘敗,基於“反省”,蔡英文當局有可能被迫稍稍鬆綁台灣縣市與大陸的城市交流。民進黨主政的縣市為追求巨大的地方利益,展現其地方治績,則有可能遵照類似“柯文哲模式”,與大陸進行城市交流。
二、兩岸城市交流的性質、定位與層級
如果說自2015年8月起,尤其是在2016年5月堅持“台獨”立場的民進黨上台執政後,滬台兩地“雙城論壇”能連續4年舉辦4屆,被稱作是“兩岸城市交流的先行者”,那在“九合一”選舉後,越來越多的台灣縣市不分顏色,緊追台北,爭相與大陸交流,則必將匯聚成勢不可擋的海峽兩岸的交流大潮。鑒此對兩岸城市交流的性質、定位與層級作一客觀、明確的界定與闡述很有必要。
1.新時代對兩岸關係性質、兩岸城市交流性質應有正確的認識。講到兩岸關係的性質,島內民眾歷經這次“九合一”選舉,對“九二共識”已從“不知不覺”,逐步進入“慢知慢覺”階段。但對於兩岸城市交流性質,仍有點模模糊糊,概念不清。在這裡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如今的台灣,是堅守“台獨”的民進黨當家。台灣方面要推展兩岸城市交流的廣度、寬度、深度,受限於台灣當局片面制定的政策。由於民進黨當局至今仍視大陸為敵手,更因年初“習五點”的發表,加快升級對抗程度,故城市交流迴旋的空間必定有限,無法放開手腳多元施展。
2.“九合一”選舉撬動、改變了台灣的政治版圖。選後兩岸城市交流將有可能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推手,亦是兩岸交流的有效形式,因此對兩岸城市交流的現實定位更顯必要。客觀分析、看待這類交流,可看作是當今兩岸官方、半官方往來“停擺”後的一種務實、可行的嘗試與摸索,是由於蔡英文拒不認同“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陷於困局下的一種務實的選擇,也可以說是在當前兩岸關係僵持下的曲折迂迴的低層次的交流方式。雙方城市交流若能在夾縫中順勢而為,通過轉化空間與跑道得以在新常態下順利進行,不因綠營執政大背景導致兩岸關係全面“停擺”而跌入冰點,為今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變局創造必要的條件。所以宜以從鼓勵與探索的角度來看待、處置。
需要指出的是,迄今為止,兩岸城市交流從無固定模式,無現存的經驗。滬台“雙城論壇”所形成的“柯文哲模式”,無法原封不動地模仿、照搬。在各地的交流中,彰顯優勢,先試先行,試、行結合,切忌一哄而起,全面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