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新情況新問題
http://www.crntt.hk   2019-02-19 08:08:17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繼續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
  中評社北京2月19日電/對於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中央的總體判斷是“總體平穩、穩中有變、變中有憂”。這個判斷是客觀準確的,關鍵是如何理解、認識和把握“穩”“變”“憂”三個字。

  北京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文章提出,正確把握“穩”的總體態勢。從轉型進程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穩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經濟發展質量在持續改善,2015年以來GDP增速連續15個季度穩定在6.5%-7%之間,全要素生產率持續回升,經濟轉型的進程穩步推進。從指標關係看,中國經濟實際增速與潛在增速基本一致,核心經濟指標之間比較匹配。就業狀況基本穩定,2018年末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左右,其中25-59歲主要就業群體調查失業率為4.4%,均處於較低水平。2018年CPI同比增長2.1%,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溫和。從結構調整看,近幾年,針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中央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大攻堅戰,在去產能、去杠杆、控債務、控地產、強環保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雖然短期產生了一定陣痛和緊縮效應,但經濟仍然實現了平穩增長,並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深刻理解“變”的主要內涵。當前,世界經濟格局、全球經貿環境、產業轉移、風險特征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經濟格局之變,體現在全球經濟力量對比發生著根本性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正處於重構關鍵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2017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占全球經濟比重已達到40%,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超過50%,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同時,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也在抬頭,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正面臨理念、規則和機構等各個層面的深刻變革和重構;全球經濟的變革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與地緣政治、國際力量平衡、意識形態等都會而且並正在發生著巨大的影響力,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貿環境之變,體現在全球經濟和貿易擴張步伐放緩,主要經濟體之間經貿摩擦加劇。美國減稅政策效應減弱,資本市場大幅調整,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倒掛,經濟增長勢頭有所弱化,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增速放緩,新興經濟體整體增長已顯疲軟,全球經濟復甦周期似乎已經見頂回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顯著變化。

  產業轉移之變,體現在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進入密集活躍期,產業鏈調整和產業轉移出現新特點。前沿技術交叉融合,眾多領域已處於產業化突破的臨界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從根本上重塑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技術範式,這對中國參與全球分工和長期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同時,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減弱,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影響擴大,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加速向東南亞等區域轉移的態勢,而且出現了產業鏈整體轉移的苗頭。風險特征之變,體現在新舊風險共存叠加,風險應對的難度和複雜度有所加大。中國仍處於經濟發展階段轉換期,經濟結構調整仍在持續,新舊動力轉換仍在進行,舊的風險仍未排除,新的風險特別是跨市場、跨部門、跨地域風險逐步凸顯,在總需求趨弱的情況下,協調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關係難度加大。

  充分重視“憂”的潛在影響。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著深刻變化,產生了新問題新挑戰,增量問題與存量問題並存,長期問題與短期問題交織,特別是在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和應對世界經濟治理體系變化的過程中,有的問題和困難我們遇到過,積累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經驗,更多的問題前所未見,加大了解決問題的難度,更加重了市場和公眾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擔憂”。具體而言,主要是擔心中美經貿摩擦改變中國發展進程,在國際經貿規則重構中中國被邊緣化;擔心實體經濟困難,企業效益下降,就業壓力加大,國內需求不足;擔心國家政策的協調配合和落實效果難到位,市場微觀主體活力難以釋放;擔心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產業升級步伐受阻。這些“憂”是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和必須闖過的關口。

  理解當前經濟形勢,要辯證看待內外關係、供需關係、長短關係

  文章分析,面對當前經濟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社會上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憂慮,在國內外壓力的雙重擠壓下,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還存不存在,經濟中高速平穩增長的局面還能不能保持,如何穩定和增強廣大群眾和企業的信心?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解決認識論的問題。今年第一期《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對新時代做好各項工作的指導意義。我們黨一向重視哲學思辨,強調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要正確認識當前形勢,至少要辯證看待內外關係、供需關係、長短關係這樣三對重要關係。

  把握好內部和外部的關係。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抓住全球化的機遇果斷實施對外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2002年黨的十六大指出,中國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正是因為我們黨洞察全局,正確判斷國際形勢,改革開放才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近幾年來,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需要對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作出正確的判斷。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觀大勢、謀大事”,如果從長期歷史趨勢看,就會發現,中國面臨的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仍然處在戰略機遇期的判斷並沒有改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戰略機遇期主要體現在,全球化處於上升周期,中國順勢而為、對外開放,抓住了西方產業升級、產能輸出的機遇,深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金融泡沫、收入分配惡化、生產率增長放緩等問題削弱了全球經濟增長動力,同時,新一輪產業革命也在孕育和興起,全球新型治理體系正在重構。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中國能夠進一步發揮好我們的制度優勢,全面深化改革,勇於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真正辦好自己的事,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並繼續以開放促改革,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新型全球化秩序塑造,我們就一定能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