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文哲 |
中評社香港1月15日電/曾經“見報率”有所減弱一段時間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日終於“浦頭”,而且還是在蘇貞昌宣誓就任“行政院長”的大新聞“吸睛”時間,毫不擔心自己的新聞效應將會被沖淡,可見他拋出這個“試探氣球”的處心積慮。
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柯文哲昨日公佈的新聞消息,都是屬於外事活動的性質,一是將在台北市政府大樓十一樓設置“國際政經戰情室”,主要由市政府副發言人陳冠廷、市政府秘書處主任研究員李縉穎、陳建璋等人組成;二是柯文哲已經確定在三月中旬訪問美國,行程以美東為主,總計七天,除訪華府之外,還將包括東岸大城紐約、波士頓、亞特蘭大等地,主要拜訪當地生計、新創產業,也會和當地留學生、僑界進行交流,另外也不排除可能會在華盛頓安排演說。
台北市長是地方官員,按照規定,對外事務是“中央”職權,地方政府雖然也可有外事活動,但市政府也已經在秘書處內設立國際事務組,綜理推動與國際城市交流、接待訪台重要外賓、安排市政府首長赴國外參加國際組織會議及活動、
對駐台外國“使館”及機構提供服務與協助等職能,但都是屬於地方政府的涉外事務。柯文哲為何還要搞一個明顯是與對方政府事務關聯性不大,應是由“中央”操作的“國際政經戰情室”?因此,這個“國際政經戰情室”的設立,已經超越台北市政府的業務範疇,折射率柯文哲抱有“更上層樓”的強烈企圖心。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柯文哲設立這個“國際政經戰情室”,既是為了因應短期即時需要,為他在三月間出訪美國作籌備,包括蒐集資料及安排行程、撰寫講稿等,希望這次美國之旅,能夠成為“赴考之旅”,讓美國政要當面對他進行“考試”,爭取美國支持他參加二零二零年“總統”大選;也是為了參選並在當選“總統”,尚在侯任階段,提前熟悉國際事務的長期需要。畢竟,他原來只是一名醫生,在參選並出任台北市長之前,並沒有關心國際事務;在參選並出任台北市長後,也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市政事務方面。如要參選“總統”而且有幸當選並出任,要涉及的政務就很多,其中大量的政務是在對外關係方面。如果在國際上普遍認同一個中國政策,但仍有可乘之罅的情況下,發展對外關係,就是重要政績之一。尤其是在台灣民眾對“走不出國際”的現實情況普遍懷有鬱悶情緒,能夠拿捏得好並有所“突破”,就將會大有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