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村民看病少花錢,吳光潮經常自己上山採草藥,然後把這些草藥免費分發給家庭困難的村民。有些草藥長在險峻陡峭的地方,雨天路滑時山上危險重重。有幾次採藥時,吳光潮甚至險些丟了性命。他不敢將這些告訴家人。
50年來,吳光潮看過的病人超過20萬人次。乾潭鎮衛生院給梅塘村衛生室做過統計,近三年每年在這裡就診的人次都突破四千;除去政府補助,吳光潮一年要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幾千元補貼,衛生室才能正常運轉。
“我不後悔,行醫就是行善。現在隔壁村的醫生都要向我學,我覺得很滿足。”吳光潮說,“今年73歲,我還要繼續幹,到幹不動為止。”
“一根針,一把草”。在基礎設施落後、物質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出於熱忱與奉獻,被稱為“赤腳醫生”的鄉村醫生,曾遍佈中國大地。他們下地能種田,上門能治病,奔波于田間地頭,治病救人。
如今,“赤腳醫生”的稱呼被“鄉村醫生”所取代。不過,根據2017年《中國衛生事業管理》發佈的中國村醫隊伍發展的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目前鄉村醫生面臨待遇低、老齡化、人才流失嚴重、缺少補助和養老保障等問題。
談起接班人,吳光潮有些凝重。他說:“希望能有願意在農村扎得住根的年輕人、大學生,繼續在這裡為村民們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