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3日電/改革開放締造了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奇跡”。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節點上展望未來,經濟學家李稻葵看到了更多“中國奇跡”出現的可能性。
40年年均約9.5%的GDP增速,7億多人脫貧,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中國的奇跡,怎麼去總結、怎麼去評價都不為過。”目前擔任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李稻葵感嘆。
據新華社報道,在李稻葵看來,改革開放成就的“中國奇跡”有三:一是改變了人類經濟的面貌,脫貧人數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二是經濟增速超過歷史上其他趕超國家或者地區;第三,中國是唯一一個在趕超期沒有出現過負增長的國家。
作為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大規模經濟和社會轉型實驗,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引發國際社會對其“秘訣”的持久探討。
李稻葵認為,改革開放的最基本經驗也有三條,缺一不可。一是保持社會和政治穩定,二是根據國情不斷改善經濟和政治體制,三是對外開放,和平發展,虛心學習國際上最好的經濟社會實踐。
“時至今日,我們不缺資金,也不缺技術,但對外開放一定要堅持,因為學習是改革開放背後最深層的邏輯。”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不學習就落後,不開放就落後。一項由李稻葵參與的中國GDP歷史研究顯示,中國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在明朝後期1600年達到峰值38%後下降,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回升。明初實施的海禁使中國和世界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中斷,是導致中國經濟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一些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經濟的崛起並未伴隨軍事擴張或霸權主義,而是謀求與世界共同發展。這也是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