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新華社電,題:從雞毛換糖到全球電商——義烏40年創新發展動力無限
從浙江中部一個交通不便、資源有限的小城,到如今擁有鐵路開放口岸、空港口岸的國際化商貿城市;從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雞毛換糖,到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義烏發展40年不斷創新突破,從改革尋求動力。義烏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進程的縮影,更是中國全球化、融入世界的縮影。
“咬定市場不放鬆”成就全球最大小商品之都
“義烏就是市場的海洋,你有多大能力就能游多遠。”商人朱悅來1998年從賣帳篷起家,如今他已經擁有一家有自主品牌及研發團隊的知名戶外用品企業。
伊朗商人哈米是常駐義烏的外國客商之一,他非常自豪地稱自己是“新義烏人”。如今他的公司分布伊朗、法國和中國,業務也做到了加拿大、美國和歐洲。
在義烏,“雞毛飛上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伴隨著“最多跑一次”改革、小微企業成長計劃、“個轉企”等一攬子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截至今年9月底,義烏市場主體總數已突破43萬,占全國千分之四,是全國縣域範圍內市場主體數量最多、結構最寬、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
義烏的發展並非“莫名其妙”。早在1980年,當時40歲的馮愛倩為尋找生路,冒著投機倒把的罪名,偷偷摸摸地在縣城擺地攤。想不通的馮愛倩將當時的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堵在了縣委門口,責問政府為什麼不讓老百姓擺地攤。
1982年9月5日,在經過大量的調查之後,義烏縣委做出了一個當時被認為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開放位於義烏湖清門的小商品市場。從此義烏便走上了“興商建市”的道路。
義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峻峰說,歷屆義烏黨委咬定市場不放鬆、一任接著一任幹,從“興商建縣”“興商建市”到“興商辦歷屆一切事業”,無論形勢怎樣變幻,初心不變奮勇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