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習開始後,劉曉鵬還施展所學,利用圖像仿真處理軟件,製作出不同型號導彈飛行航跡圖,將抗擊目標的飛行軌跡精確描繪出來,為優化射擊流程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反導演習最後那精准的“致命一擊”中,他製作的航跡圖發揮了重要作用。
牛刀小試即露鋒芒。劉曉鵬實現了由高學歷學員轉變為高素質戰鬥員的突破。在與“高學歷戰勤班”其他博士、碩士相互激勵、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他迅速找到了歸屬感。他感到,“高學歷戰勤班”就是自己夢想中的軍營大舞台。
一個能夠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到底有多大吸引力?
制導連連長張少平的選擇最能說明問題。他不僅多次拒絕地方公司的高薪聘請,還主動放棄在師機關當參謀的機會,堅持到裝備一線、訓練一線、基層一線服役。
在“高學歷戰勤班”這個平台,張少平尋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他參與設計出多款軟件系統,改造指控艙通信集成線路,為部隊新質戰鬥力生成、執行重大任務屢創佳績作出突出貢獻。
過硬的能力素質為張少平贏得了更大的信任和平台,上級放心地把整個連隊都交給他帶領。他也越來越熱愛熱火朝天、激情燃燒的基層訓練和生活。
“如果不回來當連長,我可能會錯過那麼多防空反導演習的精彩瞬間。所有苦和累,都在那一個個蕩氣回腸的時刻,變得微不足道。這樣當兵,值了!”說這話的時候,張少平滿臉自豪。
“任何時候都不要懷疑他們的理想”
剛畢業時,“高學歷戰勤班”碩士軍官何鋒第一次進入連隊指控艙,就被艙內密密麻麻的開關按鈕和指示燈驚呆了,滿艙的外文標注更是讓他眼花繚亂。
啃書本、請教戰友、練操作、排故障……從新學員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截獲員,何鋒花了整整一年時間。這期間,他經歷了20餘次重大任務的磨礪,多次因面對複雜裝備故障而焦慮到幾近崩潰。
由於長年在狹小的方艙內緊盯顯示屏訓練,何鋒的視力從入伍時的5.2,變成500多度近視,手指磨出厚厚的老繭,腕部留下難以治愈的腱鞘炎。也正是憑著這股不服輸的衝勁,他成長為演訓場上闖關奪隘的“牛人”。
“任何時候都不要懷疑他們的理想!”回顧“高學歷戰勤班”的歷史,該團政委周誠志說:“無論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當下和平時期,都有高學歷人才懷抱理想,不斷加入我們的隊伍。這是我們的事業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