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習近平歷史機遇期論與兩岸歷史機遇
http://www.crntt.hk   2018-09-03 15:30:34
習近平反復強調要維護、用好和延長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中評社╱題:習近平歷史機遇期論與兩岸歷史機遇 作者:郭偉峰(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習近平對台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習近平親自參與解答中國是否還存在戰略機遇期的問題。非常重要的是,習近平並不滿足於重大戰略機遇期的觀念,他提出了歷史機遇期之說,這是習近平的理論原創。在論及兩岸關係的時候,習近平常常提醒兩岸尤其是台灣要抓住共同發展的歷史機遇。習近平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判斷基本點,也是兩岸機遇的判斷基本點。此外要注意,“奧爾森陷阱”將導致台灣墜入最為被動的困局,也使得兩岸機遇的步伐行之不易,這是在把握兩岸機遇期中必須明察的重要問題。

  一、習近平對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

  習近平多次指出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反覆強調要維護、用好和延長重要戰略機遇期。

  北京學者對於中國戰略機遇期判斷的產生與變化有基本勾勒:20世紀80年代關於國際局勢的認識事關中國改革開放能否順利“破冰起航”。1983年2月,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明確指出:“大戰打不起來,不要怕,不存在什麼冒險的問題。1985年3月,鄧小平進一步闡述了他關於時代主題的思想:“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鄧小平關於時代主題的認識可謂是中國領導人最早關於“戰略機遇期”認識的雛形。90年代初期,在冷戰結束的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採取了一系列不友好的姿態,甚至爆發了嚴峻的台海危機(1995—1996年)。然而,中國領導人始終牢牢把握“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積極申請加入WTO,逐漸融入到現存的國際經濟秩序中。200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作出了“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要判斷。當前,儘管中國的國際環境仍面臨較多的“淺灘”和“暗流”,但推動改革開放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並不會停歇。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要搶抓“新機遇”的重要思想,因為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正在發生變化”。①

  所謂戰略機遇期,通常是指由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能夠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和契機,並對其國際地位、歷史軌跡等產生長遠和深刻影響的特定歷史時期。從世界歷史來看,一些國家正是站在戰略高度,抓住發展機遇,成就了大國地位,從而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政治和經濟版圖。重要戰略機遇期是中共對當今國際國內形勢作出的一個科學判斷。

  因為十六大把重大戰略機遇期預判為20年左右,而十六大是2002年11月召開的,現在似乎快要接近最後的時段了,加上客觀環境在變化,自然會引發社會各界、國內國外的討論。如專家分析的那樣:“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國際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來越艱巨繁重,加上世界範圍內的經濟下行態勢不見探底,持續了數十年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開始回落,國內國外一些人士開始不斷調低對中國的發展預期,甚至對中國是否依然存在戰略機遇期產生了悲觀的判斷。他們進行分析的背景、材料、現象或許是真實的,但作出的判斷卻是錯誤的。”②

  於是,中國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究竟還有多長時間?是不是就快沒有了?沒有了要怎樣辦?各種相關問題都提出來了,亟需思考與解答。

  為此,習近平親自參與解答中國是否還存在戰略機遇期的問題。2014年08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2015年7月,習近平強調:“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制定。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2017年10月,習近平在作十九大報告時說道。

  特別重要的是,在201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作出新的闡釋。他強調,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因此,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的改變,成為了關注重點。習近平這一判斷的重要性在於,穩定了中共的信心,也穩定了中國的民心。在發展中遇到新的問題發生的時候,能夠繼續做到在戰略發展機遇期的範疇思考與解決問題,不慌不亂,信心百倍,有助於維護中國整體的和平發展速度與進度。

  有專家認為,在15世紀以來的500年間,中國錯失了三次戰略機遇期。第一次是15世紀的明朝中葉,第二次是19世紀的清朝末葉,第三次是在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5世紀開始以後的相當長一段時期,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許多國家面臨的戰略機遇期。500年前的中國,在全球性的戰略機遇期到來之際,雖有走向世界並開發世界之力,但卻無擁抱世界之心。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生長為中國帶來了第二個戰略機遇期。由於不能舉國一致地應對外部勢力,特別是由於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仍沒能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中國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失敗就是明證。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科學技術革命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全球化浪潮重又興起。然而,由於缺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沒有認識到全球化浪潮的發展,在西方國家實施的冷戰封鎖之下,中國又一次封閉了自己,因而沒能緊緊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③

  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敏銳地抓到了數百年一遇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理論基礎,善莫大焉!習近平判斷並決定繼續延長重大戰略機遇期,是抓住了實現中華民偉大復興的最重要的時段。可見,有沒有重大戰略機遇期,能不能延長重大戰略機遇期,都屬於同樣重要的哲學思考範疇。

  二、習近平提出歷史機遇期的重大意義

  非常重要的是,習近平並不滿足於重大戰略機遇期的觀念,在延長重大戰略機遇期的基礎上,他提出了歷史機遇期之說。這是習近平的理論原創,其他領導人都沒有提出過這個觀念。什麼是習氏歷史機遇期?北京專家有深入分析可以供參攷:

  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在此之前,我們耳熟能詳的還有一個論斷——“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六大報告曾指出:“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在“戰略機遇期”的基礎之上提出“歷史機遇期”。其中,蘊含了哪些深刻內涵呢?④

  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個目標幹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和勇於擔當、不辱使命的奮進歷程。戰略機遇期的重大戰略目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今天正處於這一戰略機遇期的衝刺階段,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同時,在黨的十六大關於戰略機遇期的表述中,使用了“大有作為”的前綴;在習近平總書記此次關於歷史機遇期的論斷中,則使用了“大有可為”的前綴。類似的詞語,既表明整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連續性,也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砥礪奮進、接續奮鬥的壯志雄心。另一方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宏大歷史視野,展開了一幅百川歸海的壯闊歷史畫卷。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之後,又接續指出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這正是從以20年計的戰略機遇到以百年計的歷史機遇、由全面小康而直望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關口。在這個關鍵時刻,被喚醒的不只是一部40年改革開放史、近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近百年中國共產黨奮鬥史,還有170餘年中國近現代史和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從1895年興中會章程裡的“振興中華”到1949年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從1981年“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偉大夢想,歷史的行程已經把中國共產黨人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方位上,必須不負時代和人民的重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