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習近平的“心靈契合”統一觀
http://www.crntt.hk   2018-10-01 00:09:52
 
  胡錦濤說“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我們再次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18〕胡強調了“中國的國家主權並未分裂”,所以“復歸統一”所指“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如何“結束政治對立”,胡建議“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而江澤民所強調的“共同承擔義務”,到了胡的時代已經不再提及了。

  到了習近平談“統一”時,除了“胡六點”所說之外,習近平說“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應該說這是“統一觀”的重大轉變:習近平最早提出“心靈契合”說,是2013年對吳伯雄說的。吳伯雄事後在受訪時說,尤其習近平講了一句話,很有禪意,他所希望的統一不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心與心能夠完全互相接受,心連心,“我覺得這句話讓我很感動”。〔19〕之後“心靈契合”一詞就不斷出現在習近平相關的講話之中。次(2014)年在兩會及今(2018)年四會連戰時,都提到“實現心靈契合”,而直接將“心靈契合”與“國家統一”連接起來,是他在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2015年習近平會見朱立倫時,他說:“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20〕見洪秀柱時,他說:國共兩黨要推進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心靈契合,增強中華文化自信、中華民族自信。〔21〕

  我們可以發現“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會見台灣客人時,幾乎每次都會提及“心靈契合”,足見“心靈契合”是習近平統一觀的主要、核心內容。綜合來看,從鄧到習,中共領導人的“統一觀”,從最早以蔣經國為對手的國家統一觀,到蔣去世之後,中共強調政權“去敵化”的治權統一觀,如今再調整為人民為主體的統一觀。而前兩者都須要雙方當局願意協商。然而不論北京提出什麼條件,台北官方均無意配合,所以互動式的和平統一,衹完成了形式性的政治互動與政治接觸。並沒有解決兩岸各自關心的主要議題。而且在民進黨掌權下,兩岸官方不僅斷決互動,而且敵意日深,互疑日增。習近平的“統一觀”,強調兩岸人民的融合,逐步形成由下而上的促統力量,一方面是形勢使然,另一方面也和習近平不忘初心的職志,息息相關。但問題在於有了新的指導思想,該如何落實,才是關鍵。

  (二)習對“心靈契合”的論述

  其實習近平剛提出“心靈契合”說的時候,大家都不免有些疑惑:首先是以當年的兩岸民間,特別是台灣民間對大陸的政權、制度和總體印象都不佳,兩岸“心靈契合”談何容易;其次台灣民眾的認同和大陸民眾的認同,近乎是對抗性的,所以大陸多年對台示好、示惠,台灣的反應也非大陸所能想像,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相當遙遠,談“心靈契合”似乎有些不可置信;其三證諸以往北京對台政策的效果,大家也不能不懷疑,北京當局如何才能有效地達到其“心靈契合”的統一呢?其四是客觀而論,連大陸人民之間,要實現“心靈契合”都有難度,何況是相隔百年的兩岸之間?總之,所有的疑問可以歸結為什麼是習近平所說的“心靈契合”?以及如何達成“心靈契合”的統一?

  1、什麼是習近平所論的“心靈契合”呢?

  我們檢視習近平相關的表述如下: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關係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不易解決,但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這是推動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台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特定的心態。我們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心情。熨平心理創傷需要親情,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真情,我們有耐心,但更有信心。親情不僅能療傷止痛、化解心結,而且能實現心靈契合。〔22〕

  衹要我們都從“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出發,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23〕

  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同時,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24〕

  兩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異、增進理解,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衹要兩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國人團結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是指日可待的。〔25〕

  要和平不要衝突、要交流不要隔絕、要協商合作不要零和對抗,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他還特別告訴馬英九“兩岸走上不同發展道路,實行不同社會制度。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歷史去檢驗,讓人民來評判。兩岸雙方應該相互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選擇,避免讓這類分歧干擾兩岸交流合作,傷害同胞感情。”〔26〕

  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27〕

  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28〕

  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29〕

  我們完全理解台灣同胞的特殊心態,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同樣,大陸同胞歷經長期努力、不懈奮鬥,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也值得台灣同胞尊重。兩岸同胞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增進理解認同,實現心靈契合。〔30〕

  綜合以上所述,習近平所謂的“心靈契合”應有兩個主要的內容:一是“將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二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而前者的內容是他最常說的,後者衹說過一次。看來習近平不是政治的浪漫主義者,他的“心靈契合”主要是要做到兩岸人民可以“將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他多次說到“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兩次提及“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所以“心靈契合”對習近平處理兩岸關係而言,似乎是他的方法論,而非目的論。而“心靈契合”的基礎是“兩岸一家親”,這是割不斷的兩岸精神紐帶,因為是“一家親”,所以在共同的血緣和文化的基礎上,就比較容易“將心比心”地思考問題,兩岸之間能做到“將心比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終就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如何體現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呢?

  從習近平的講法中我們可以歸納出“真誠分享”、“融合發展”、“善意交流”和“持續溝通”四者是促成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當然如今的兩岸關係,官方“持續溝通”已經不可能,所以前三者和民間的溝通就成為重點。

  “主動分享”:一直是習近平上台以來,推動兩岸關係的工作重點:習近平說: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我們發展兩岸關係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兩岸同胞共同推動,靠兩岸同胞共同維護,由兩岸同胞共同分享。我們堅持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的理念不會變,為台灣同胞辦實事、辦好事的政策措施不會變。〔31〕他在會見馬英九時表示“我們願意首先與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特別是會見連戰時說:“我們為同胞謀福祉的能力更強、條件更多。逐步為台企台胞提供與大陸企業、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是我們的莊嚴承諾。今年2月,我們發佈實施了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兩岸各界反應良好。我們還會深入研究,適時推出更多新的政策措施,把同等待遇逐一落到實處。”〔32〕

  “主動分享”才能為“心靈契合”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兩岸的“心靈契合”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兩岸人民新型的政治合作。提供合作必要的物質基礎,是推動工作的必要。

  “融合發展”:是習近平對台政策的另一個特色,他在會見洪秀柱時,特別有一段專門闡述了“融合發展”,他說“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國共兩黨要積極發揮交流管道作用,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創新方式,推動擴大兩岸經貿往來,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支持兩岸企業合作創新、共創品牌、共拓市場,擴大兩岸中小企業和農漁業合作,擴大基層民眾參與面和獲益面。”這一部分顯然是在中國崛起的整體戰略佈署下的一環。

  “融合發展”是創造兩岸“心靈契合”的社會新環境,兩岸更多融合的機會,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自然使得各行各業的人民更加認識與熟悉,更好地彼此理解。

  “善意交流”:除了兩岸人民之外,更重要是兩岸青年交流,他說: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33〕但是“現在還有很多台灣鄉親從未來過大陸,我們熱誠歡迎他們來大陸走走看看,參與到兩岸交流大潮中來。”〔34〕當然習似乎更加重視兩岸青年的交流,他對朱立倫、馬英九、洪秀柱都說過相似的看法。

  對朱立倫說:青年是民族的未來,也是兩岸的未來。我們要更多關注兩岸青年成長,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和舞台,讓他們多交流多交心,成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夥伴。

  對馬英九說:要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業、交流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好條件,

  對洪秀柱說:要為兩岸青少年教育、成長營造良好環境,鼓勵他們早接觸、多交往,增進親情,瞭解我們大家庭,認同我們的美好家園。

  兩岸青年是十分容易變動的群體,往往一、兩件新閒事件就容易改變其情感,所以有計劃、有組織、有規模地創造兩岸大交流,尤其是體驗式交流,如實習、打工,就學、就業都是能讓青年人沉下心認真理解、體會,消除誤會、偏見最有效的方法。

  “持續溝通”則是兩岸民間溝通不斷,由於兩岸官方溝通完全中止,而“心靈契合”主要就是兩岸人民得以相互認同,因此,兩岸民間的溝通不能中止,在2016年台灣政局出現重大改變之後,習在兩會下團組時強調:“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35〕最近他對連戰說:“擴大交流,深化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對兩岸都有利。兩岸同胞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分歧,不應影響兩岸正常交流合作,更不應成為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的藉口。”

  總之,他認為“衹要是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的事,衹要是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衹要是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兩岸雙方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做,並把好事辦好。”〔36〕才能讓兩岸人民將心比心,相互尊重,而習近平之所以有“心靈契合”統一觀的信心和看法,應該說完全源自他對中華文化的信心和認識,這是他的前任在思考統一問題時,所不常用的角度。雖然江八點、胡六條都有一整段談兩岸的文化連接,但是習近平是不怕被扣上封建糟粕、封建復辟的帽子,大力倡議中華文化,重視文化建設的總書記。所以江八點、胡六條的文化交流給人以強烈的工具化的感覺,習則是立足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來倡議“心靈契合”,他說“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植根在兩岸同胞內心深處,是兩岸同胞的“根”和“魂”。”衹要兩岸同胞共有“根”和“魂”,心靈契合就有可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