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大學生走村入戶,“政府端菜”變成“百姓點菜”,文化禮堂活力迅速迸發。由大學生和村民共同編排、表演的節目,更是場場爆滿。活動結束後,洞橋鎮還給大學生頒發了榮譽證書,激發了大學生服務文化禮堂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在洞橋鎮,山鄉節、山貨節等節慶活動匯聚了越來越多的人氣。藝居文村、上灣文創聚落、洞橋國際青少年營地等項目,也成為了吸引大學生進駐文化禮堂的資本。
“老百姓的需求滿足了,學生的實踐任務完成了,文化建設的經濟負擔變小了,運行也更加高效,充滿活力。”沃超琳說。
如何調動村民活動積極性?
“文化走親”激活禮堂人氣
從無節目可演,到不知演哪個,餘杭區塘栖鎮文體中心負責人孫曉雲明顯感覺到,這兩年,村裡的文體活動有了驚人的變化。
“文化走親”,成為撬動變化的重要杠杆。從2015年開始,塘栖鎮打破村與村之間的隔閡,在相鄰村建立了“走親聯盟”,各村節目在不同禮堂輪番上演。如今,塘栖鎮每年要舉辦20多場文化走親活動,全鎮28個村和社區裡,最多的已經有了14支文藝隊伍。
村裡的人氣,是如何帶動起來的?面對提問,孫曉雲說,首先要破除傳統思維。“有些村裡覺得,文藝活動一年才演幾次,投入時間和金錢不值得。其實,文藝隊伍不是一次性的,年年都可以表演,要把有文藝細胞的村民帶動起來,讓他們成為全村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