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過程中,防止生豬與傳染源接觸,可有效預防該病發生。東歐國家防控經驗表明,非洲豬瘟疫情主要發生在生物安全水平較低的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場(戶),應盡量杜絕散養方式。對於有一定設施條件的養殖場,應盡量做到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近期應盡量避免引進生豬。如需引進,則應該隔離觀察至少15天。
杜絕用未經高溫消毒處理的泔水、食物殘羹直接飼喂生豬。多項研究表明,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泔水是非洲豬瘟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1957年和2007年分別發生於葡萄牙和格魯吉亞的非洲豬瘟疫情,均由國際航班或者輪船產生的廢棄泔水,直接飼喂生豬而引起。
非洲豬瘟對環境耐受力非常強,可長期在自然條件下以及血液、糞便等污染的豬圈中保持感染力,因此嚴格執行清潔消毒措施十分重要。
但非洲豬瘟病毒不耐熱,因此可通過蒸、煮、燒的方式消毒。某些種類的蜱是非洲豬瘟傳播的生物媒介,一些吸血昆蟲能夠將病原從一個場帶到另一個場,因此建議豬場定期殺蟲。
仇華吉特別提醒養殖戶:“了解一些有關非洲豬瘟的知識,非常時期,不要從外面引豬種購豬,不要從外買肉和肉製品入場,減少人員出入,少參會、少出差、少聚餐,出差人員返場要隔離1—2天,控制車輛物料入場,謝絕推銷人員進場,發現疑似病例立即隔離、送檢、上報,密切關注鄰近地區和周邊豬場疫情狀況,可以將防控級別提升至最高水平。”
尚無有效疫苗,嚴控感染豬調運是當務之急
“非洲豬瘟的傳播方式很多,包括發病豬和感染豬的排洩物、分泌物、豬肉及其製品以及污染的運輸車輛、飼料、人員、衣物、鞋子等,特別是感染豬的調運會加速疫情的時空傳播,是疫情跨區域傳播的主要因素。”仇華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