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新華社電,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是全國唯一的佘族自治縣,“兩山夾一水,眾壑鬧飛流”的自然環境,當地農村學校自然“小班化”。在全縣的農村學校中,1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占比超過6成;15人以下的微小班級達到全縣農村教學班的60%以上。
自2006年開始, 在不少地方還熱衷於撤並調整教學點的時候,景寧縣反其道而行之,推動了一系列小規模學校的專項改革。“把小規模學校辦好了,景寧農村教育的地基就扎牢了。”景寧縣教育局負責人這樣說。
“變撤為改”,是景寧建設小規模學校的總體思路。景寧縣教育局認為,按照景寧的地形特點,撤掉一部分學校,勢必會造成農村孩子的入學困難;原封不動,老舊的設施條件也不適於現在的教學要求。所以,“改”是最好的選擇。
梧桐鄉中心學校,全校6個班,學生僅一百三、四十人。過去學校曾是危舊房,如今改造後,正對校大門的是中心花園,花紅柳綠,流水潺潺;標準的塑膠跑道、草坪球場,還有多媒體教室、直飲水設備……
改造,不僅改出了美麗校園,還改出了特色校園——梧桐鄉中心學校建起了“佘藥園”,提煉出了“梧桐家訓”。學生林紅燕說,雖然我在農村學習,但能在這個美麗的學校里學習生活,感到非常開心和快樂。
基於“地方傳統”的“文化改造”是小規模學校的必經之路,景寧縣教育局從有限的財政預算中劃撥專項資金,並成立專家智囊團,給學校出謀劃策。“崇孝文化”“三園文化”“多彩文化”“溫暖文化”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都體現在了小規模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上。
在大均鄉中心學校,學校編制了葫蘆絲校本教材。學生從一年級入學起,就免費領取一支葫蘆絲。每天的大課間,師生共同吹奏。大山里的“葫蘆娃”們,在佘鄉音樂的滋養中,越來越有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