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3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今後的脫貧攻堅戰作出總體部署。以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為導向,目前各項扶貧行動正大力推進。在江西定南縣,以返鄉創業引領就業扶貧,創建扶貧車間156家,吸納就業1108人,兌現場地租金、水電費、崗位補貼320萬元;在甘肅臨夏州,924個行政村派駐幫扶工作隊,所有深度貧困村都選配了第一書記;在西藏昌都,1.1萬多名困難群眾正在易地扶貧搬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80萬人。業內認為,這是連續三年定下全年減貧1000萬以上目標。在脫貧攻堅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這1000萬的年度減貧目標相比前兩年含金量更高。
補產業短板
強化人才支撐
長期以來,我國既面臨製造業產能過剩問題,又面臨產業創新能力偏弱、人才支撐能力不足的短板。信息軟件、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雖增勢強勁,但尚不足以抵消傳統產業的放緩。“大路貨”農產品供給充足,但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不足。無論是對第一產業還是第二產業領域,培育發展新產業,都要求加快創新步伐和人才支撐。
企業技術設備落後、高素質人才不足、軟硬基礎設施落後等,成為強化經濟增長新動能的短板。工信部今年將組織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制定發布2018年重大短板裝備項目指南,啟動編制重大短板裝備創新發展指導目錄。把提升智能製造供給能力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加快突破智能製造核心裝備及工業軟件系統,特別是盡快補齊關鍵短板裝備、基礎零部件、系統軟件等“卡脖子”問題。
獨行者步疾,結伴者方能行遠。農業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可謂“短板中的短板”。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現代化長期滯後,農業資源要素綳得很緊,農業生產面臨可持續發展和提高綜合競爭力兩大挑戰。針對短板,我國正以調減玉米為主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以減生豬、提奶業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以減量增收、綠色發展為主推進漁業結構調整。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累計調減5000萬畝以上,輪作休耕試點擴大到3000萬畝,生豬落後產能累計淘汰3400萬頭。
從“人口”到“人才”,一字之差,大有不同。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產業培育,拉伸動能短板,根本要靠創新驅動,離不開人才。當人才成為經濟發展的短板時,必須著力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大幅增加中高端人才比例,轉變過去依靠“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充分釋放“人才紅利”。今年以來,“送戶口”“送房補”……武漢、成都、西安等城市紛紛向高校畢業生拋出橄欖枝,不少一線城市也乘勢出手,加入到人才爭奪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