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僚參政路徑。2014年“海選”出來的青年“幕僚”最終打敗連勝文團隊的戰果,既再次印證了“高手在民間”,也極大地提升了這一路徑的可操作性。
第三,網紅參政路徑。網絡技術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政治傳播方式。這種參政路徑通常要通過“議題發酵”來實現,借助社交媒體的快速傳播,將“議題”與“網絡紅人”的“線上觀點”相捆綁,實現傳播點對點的相互關聯,進而引起“青年民意”的探討與集結,實現點擊率的突破,將“網絡紅人”成功“捧紅”。
李仕燕認為,2018年“地方選舉”是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之後首次的重大選舉,涉及全台灣22個縣市,同時也是檢視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後,台灣青年世代政治參與成效的一次“期中考”,並在“天時”、“地利”與“人和”三方面為青年世代提供了機遇,並形成“搶人”、“卡位”與“出新”的三股新動態:
首先,綠營陣營“搶人”大戰。2016年實現“全面執政”之後,在“世代正義”的競選承諾之下,利用執政資源延攬優質的青年世代,並將他們投放到基層。
其次,學運世代“卡位”慘烈。近年來,台灣的“公民運動”風起雲湧,從文林苑強拆開始,青年世代大量地投入到反“強權”與反“不公不義”的社會運動當中。
最後,藍營青年“推陳出新”。在經歷了2016年的慘痛之後,國民黨人才梯隊出現了明確的“世代真空”,這既是百年老店的危機,卻也是藍營青年“搶班奪權”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