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日電(作者 陳愛棣)2017年恰逢海峽兩岸同胞互動交流30周年之際,曾經那道淺淺的台灣海峽,深深橫亙在兩岸同胞之間,不僅骨肉親人不能相見,而且保存的檔案資料也無法調閱、研究。
直到1987年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推動下,終於邁出了台灣同胞能來大陸探親的壹步。這從表面上看,似乎與我家的關系不是很大, 因為我家並無直系血親在台灣,然而正是從那時開始,以親屬交流為起點的兩岸同胞間的往來,逐步走向各個層面的互動,乃至為兩岸同胞共同關註某些熱點問題創造了條件。
2014年4月,上海海事法院以日本商船三井株式會社未履行法院判決為由,扣押其所有的 s.s“BAOSTEEL EMOTION”迫使其向陳家支付賠償金,成為海峽兩岸媒體競相報道的重大事件。這一事件所涉及的中國船東便是先父陳順通先生。
2016年,我有幸讀到台灣大學博士生蕭明禮先生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抗日戰爭研究》第 99期上的《對日求償 “順豐 ”、“新太平” 兩輪強征案的歷史考察》的論文。蕭博士在其論文中寫道:通過查找在台北、上海等地的詳實史料還原了陳順通先生所經歷的這段鮮為人知的索賠歷程。
蕭博士指出:促使他發表此論文的緣由,便是之前的文章對兩輪求償事件的源起、為何有兩艘中國籍貨輪在抗戰初期於日本本土遭受扣押、抗戰勝利後中威輪船公司船東陳順通先生與中國政府駐日代表團要求向日方歸還、打撈以及追討租金的過程卻知之甚少,甚至在細節描述上多有舛誤之處,不免與事實有所乖離。
抗戰勝利後,父親陳順通先生及其律師魏文翰先生、魏文達先生便整理、提交了兩輪的全部中英文資料,即,兩輪的船舶情況表、兩份租船合同(魏文翰先生、魏文達先生昆仲是兩份租船合同的見證人)、兩輪的船舶國籍證、日商就兩輪情況給陳順通先生的回函、兩輪分別從 1937年8月16日、1937年8月1日起截止1946年10月15日按國際租船市場不同時期的價格計算的租金並扣除相關船舶運營費用後應該支付的租金等委托國民政府向日方提出索賠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