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算是幸福的煩惱吧,全新保障模式需要全新的考核標準來評估。”作為作戰保障營首任營長,洪溶駿的擔心不無道理。
該營現在既要直接配屬發射分隊伴隨保障,還要隨時前出進行機動支援保障。仗一開打,戰場處處都有保障營的人,戰場保障需求如何第一時間獲取,前出力量保障進程、特情處理等如何動態掌握……作為營指揮員,他感覺有點難以掌控。
對此,該旅領導很樂觀:加強作戰問題研究,仗怎麼打,保障就怎麼練。他們認為,現代戰爭沒有固有式樣,不探索信息化條件下體系作戰制勝機理,保障訓練、保障作戰,都只能在低層次徘徊。
圍繞勝戰練保障,說起來不難,真正做到不容易。兩個保障營組建以來,官兵逐漸認識到,改革將保障要素進行了集成、組合和優化,但並不意味著能力就會隨之提升,真正融入作戰體系形成合力,顯得尤為重要。
不久前,該旅將各保障群鏈入一體化指揮平台,進行了一次保障對抗演練。置身複雜電磁環境下,熒屏閃爍間,保障力量、保障單元、保障要素融為一體,保障指控與行動交互聯動、有序進行,保障指揮從“語音流”向“信息鏈”轉變,實現對分散機動作戰單元實施精確保障,初步嘗到體系合成的甜頭。
旅保障部戰勤計劃科科長徐再清對記者說,發射單元遭襲,人員傷亡裝備受損,這類需要聯合處置的特情,以往需要參謀分別聯繫衛生要素救護、修理要素搶修、作戰要素啟用備份方案,現在一鍵命令下達,一個綜合處置分隊就可將問題很快解決,這就是體系融合形成的高效保障力、戰鬥力。
“網絡高效運行,離不開各類協議。體系融合,首先需要各類制度支撐。”自保障營籌備到成立,旅黨委機關最先解決的是制度規範,想得最多的是計劃統籌,看得最重的是保障研練。
——抓制度。研究制訂有關保障營訓練的制度措施,確保保障營訓練時間、內容、方法、標準、程序等有章可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