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德國《經濟新聞報》6 月13 日文章,原題:進入中國市場,一個正確的中文品牌名是第一步 西方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有時要冒很大風險。即使在把公司品牌轉換成中文名稱時,也潛伏著許多絆腳石。最糟的情況下,不成功的譯名會對產品或公司的聲譽造成負面影響。反之,好的中文名能給品牌“增光添彩”。
一些西方企業可能認為中國市場越來越開放,許多中國人已能講流利英語,到全球旅行,與國際聯繫緊密,因此無須再把品牌名稱翻譯成中文。不幸的是,他們並不了解,即使在跨國公司裡,中國員工之間也喜歡用中文交流。外國企業在華經營,須與當地政府機構和供應商聯繫,也要(大量) 使用中文。若只用外文介紹品牌,會產生問題。
“Facebook”就遭遇過問題。因為以前沒有官方中文名,有中國網友把它惡搞成“ 非死不可”。美國戶外公司“The North Face”也有教訓。該品牌首先被譯成“樂斯菲斯”,這個音譯沒任何含義。於是又被譯成“北臉”或“北面”,看似也並不真正成功。
外國品牌名字翻譯成中文是件複雜事。好的中文譯名能與中國文化共通,贏得中國消費者共鳴,促進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因此,越來越多外企開始檢討自己品牌的中文名稱。一些企業甚至聘請中文專家,對中國消費者的喜好進行調查,換成全新的名稱。
NBA 球隊“Dallas Mavericks”多年來在華一直被稱為“達拉斯小牛隊”。這與實際意思相關不大。因此俱樂部老板去年底決定,向中國球迷徵求意見,給球隊改名。僅兩周就收到5 萬多條建議,俱樂部最終決定把球隊中文名稱改成“達拉斯獨行俠”。或許這仍有點歪曲意思,但至少不再是呆板的反芻動物了。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