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8日電/香港《文匯報》18日發表題為“的士改革要對症下藥 增供應添競爭方治本 ”的文章,全文如下:
政府正研究引入的士司機違例扣分制,希望提升的士服務質素。政府提升的士服務的改革,目標指向司機這一的士業界弱勢群體,改革固然能對的士服務的問題形成一定阻嚇力,但只會治標不能治本。本港的士服務水準備受詬病,根源在於現有發牌制度下競爭不足,司機不能從車費加價獲益,收入每下愈況,導致各種服務流弊橫生。要從根本上改善的士業,政府必須改革的士發牌制度,增加車牌供應,引入適度競爭,並且對新發牌照執行新的管理制度,從而改善行業的整體生態。
本港的士服務近年存在不少問題,的士司機濫收車資、拒載、兜客、更改收費咪錶等投訴不斷,與本港國際大都市形象不符。政府研究引入扣分制,加強對的士司機監管,務求提升的士服務質素,但這些做法恐怕難以革除行業痼疾。運輸及房屋局去年公佈,市區的士司機平均淨收入為17,463元,低於運輸行業平均收入19,215元約10%。的士司機工作時間長、收入低,為求增加收入,有司機違背專業操守,甚至鋌而走險違法牟利。這是的士服務亂象不斷的直接原因。扣分制或許可以增強阻嚇力,增加司機違規的成本,但並不能解決司機收入過低的根本問題,反可能惹起司機不滿,令改革遭遇重重阻力。
對於的士業服務質素不斷下降的問題,不少意見早已指出,根源在於牌照制度過時,政府對牌照制度改革的推進極其緩慢。目前本港有的士牌照約1.8萬個,其中1.5萬個為市區的士牌照。政府自1994年停止增發市區的士牌,的士聯合交易所提供的數字顯示,該1.5萬張市區的士牌照由大約7,500人持有,平均每人持有2張牌照,其中持有市區的士牌照最多的3人,分別持有219、282及575個牌照。市區的士牌照最高成交價2007年為350萬元,至2015年達歷史高位725萬元,目前在620萬元左右水平。在目前的士牌照制度下,的士牌照持有人在乎的是牌照的價格,而不是的士管理和服務。當牌照價格持續高企,持有人為追求“合理回報”,很難讓的士司機分享加價後增加的收入,令服務改善失卻動力和基礎。
要提升的士服務質素,真正有效的辦法是引入競爭、增加的士牌照數量。政府2015年推出提供600輛“優質的士”的構思,爭取今年下半年提交至立法會審議;消委會去年亦建議發牌新增1,500部網約車。即使這兩項建議真的實行,本港新增的士牌照總體上只增加11%,與本港乘搭的士的人數增長及訪港遊客的增長相比,仍是杯水車薪。本港對的士服務需求大、車輛增長空間大,唯有增發的士牌照,打破壟斷,才能滿足需求,同時增強業界競爭,倒逼行業以更優厚待遇吸引司機,更優質服務爭取乘客。
改革的士牌照制度,必然牽動現有持有人利益,引起反對。但要根本提升本港的士服務,改革不能只針對的士司機,應動真格,敢迎難而上。政府可以實行新牌新制度、舊牌老辦法,並行不悖,既不太影響原有持牌人利益,又堅決推動新牌照改革,建立的士市場新生態,促進業內人共同重視提升服務質素。
(來源: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