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1日電/建設自貿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先行先試、銳意進取,切實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馮其予評論文章介紹,數據最有說服力。目前,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特別管理措施由最初的190項到“十三五”初期的122項,再壓減至2020年的30項,首張海南自由貿易港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僅27項。2020年,前18家自貿試驗區共新設企業39.3萬家,實際使用外資1763.8億元,實現進出口總額4.7萬億元。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占全國17.6%的外商投資和14.7%的進出口,為穩外貿穩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章指出,下一步,中國將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這要求我們進一步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和開放高地優勢,以制度創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壓力測試力度,更好地聯通兩個市場,集聚國內國際資源要素,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開放發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更大力量。
首先,突出自貿試驗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探索路徑、積累經驗。通過深化改革在國內大循環中引領帶動國內產業升級,通過擴大開放在國際循環中增強國際資源配置能力,在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其次,要不斷激發自貿試驗區發展新活力,打造發展新優勢。特別是推動自貿試驗區對接國際先進規則,開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此外,要進一步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和開放高地優勢。繼續推進高質量建設自貿試驗區,形成更多針對性強、實效性強、集成性強的制度創新成果。自貿試驗區服務國家戰略,圍繞服務貿易、先進製造業、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等新領域新業態,進一步以特色鮮明的差別化試點任務,打造各具特色的改革開放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