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3日電/9月19日凌晨(美國周三下午兩點),美聯儲一如市場預期,正式宣布將基準利率確認調低25基點至1.75%-2%,同時,把銀行超級準備金率下調30基點,從2.1%下調到1.8%。美貨幣當局價、量並舉,在50天之內兩次放寬貨幣,加固了七月末美首次降息以來的貨幣政策轉向,加劇了全球貨幣大寬鬆潮流,也加大了全球金融的脆弱性。
欲迎還拒,貨幣“審慎寬鬆”
中國網發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金磚國家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飛彪文章介紹,美聯儲在其政策聲明中,基本維持上次基調和措辭,聲稱美經濟溫和增長,就業市場穩固,但鑒於“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可能的影響,以及通脹壓力的減弱”,決定小幅降息。美聯儲暗示此次降息主要受中美貿易戰等外部經濟環境影響,是一次預防性的降息;同時,在其預測經濟前景的點陣圖中,貨幣市場委員會(FOMC)成員對美2019年和2020年末利率的預期中值均為1.875%,預示未來可能不再降息,“鷹”氣逼人。受此影響,市場大幅走低。
隨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新聞發布會上“示弱”,承認貿易與全球經濟增長風險增加,為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準備在必要時採取“激進”行動,並暗示不排除再度“量寬”,“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的時間有可能比預期的更早”。講話之後,市場先抑後揚,止跌回漲。
美聯儲發出的信號含混不清,已無此前清晰的前瞻指引功能。一方面,這是因為當前局勢下,美國乃至世界經濟增長前景不明,不確定性上升,內部對政策選擇的分歧加大。此次FOMC關於降息的投票,7票贊成,3票反對,內部意見較上次投票更加分化。
另一方面,美貨幣政策“兩難”困境加劇:降息,可刺激經濟增長,但恐怕會加大本就虛高資產泡沫,增大金融體系性風險;升息或維持當前利率水平,又恐傷及已經顯現疲態的美國經濟,不利金融穩定。因此,鮑威爾可選擇空間有限,唯有相機抉擇,且行且看,審慎放水。
推波助瀾,加大全球寬鬆潮
文章稱,目前,多家機構預測美聯儲今後將進一步放寬貨幣。華爾街評級公司穆迪表示第四季度美再次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很高,法國興業銀行預計美將在10月再次降息25基點,荷蘭國際銀行、英國渣打銀行則預計12月會有降息。
美聯儲降息,除受本國經濟內在因素影響外,也受全球貨幣寬鬆潮流的影響。今年第二季度以來,世界經濟在首季意外走好之後,開始掉頭向下,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均大幅下滑。受全球經濟走緩影響,年初至今世界已有二十多個經濟體陸續開啟了降息周期,包括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等。8月初,隨美聯儲首次降息,又一波國家跟隨降息,包括巴西、泰國、新西蘭和印度等。本次美聯儲二次降息,再度引發全球新的降息浪潮,香港、沙特、阿聯酋、約旦、巴西等已宣布跟進。
稍早前,歐洲央行在新任掌門人拉加德主導下,已於9月12日宣布將存款利率從-0.4%下調10個基點至-0.5%,融資利率和貸款利率維持目前水平不變;自11月1日起,重啟資產購買計劃(APP),每月購買額為200億歐元,這意味著歐洲央行已重啟量寬。日本央行日前雖維持短期利率目標在負0.1%不變,但也曾在前不久表示,如果實現通脹目標的動能喪失,“將毫不猶豫出台額外寬鬆舉措”。全球央行競相放水,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甚至已進入“負利率”時代,表明結構性問題仍困擾世界經濟。
難以自拔,國際金融體系困境加劇
文章分析,實際上,2017年以來,世界主要央行本已開始啟動貨幣常規化進程,擬逐步“退出”金融危機期間的非常規貨幣刺激政策,可僅一年多時間,全球貨幣政策再度被逼反轉。全球貨幣重回寬鬆周期,將增大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和隱患。
一是加大全球金融泡沫。危機以來,經全球持續貨幣刺激,持續的超低利率,加大市場風險偏好,不斷推高全球股市、債市、房市等資產泡沫。美股市雖然自去年10月以來數次向下調整,但隨後快速反彈,目前仍居歷史高位,仍處“牛市”範疇,但價值明顯高估。此次全球性貨幣寬鬆,無疑將加大金融市場的“非理性繁榮”。
二是加劇全球債務困境。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統計,截止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債務規模不斷攀升,目前已近246.5萬億美元之巨,為世界GDP的320%左右,其中,主權債務、企業債務膨脹速度最快。歷史經驗表明,巨額債務最終無不以慘重代價收場。
三是加劇全球高杠杆率問題。債務不斷攀升,而經濟增長率卻呈現下行勢頭,使得債務與收入(產出、權益)之比不斷升高。發達國家金融領域去杠杆近年雖然取得進展,但公共領域和私人家庭和非金融企業領域的杠杆率快速升高,因此,總體杠杆率不降反升,如美國,總債務/GDP比值已超過250%。發展中國家則無論公共債務,還是家庭與企業債務,與經濟產值的比值均在升高,新興市場目前總債務/GDP的比值也超過160%。
上述高資產價格、高債務、高杠杆率等“三高”問題,是2008年以來全球央行持續大規模非常規貨幣刺激的產物,屬國際金融體系頑疾、重疾,對世界經濟肌體隱患極大,但美聯儲及各國央行此輪再度降息,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可能加重病候,加劇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